Skip to content

郑子家告赵宣子

原文

晋侯¹合诸侯于扈²,平宋³也。

于是晋侯不见郑伯⁴,以为贰⁵于楚也。郑子家⁶使执讯⁷而与之书,以告赵宣子⁸曰:

"寡君⁹即位三年,召蔡侯¹⁰而与之事君。九月,蔡侯入于敝邑¹¹以行,敝邑以侯宣多¹²之难,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,十一月,克减¹³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¹⁴。十二年六月,归生¹⁵佐寡君之嫡夷¹⁶,以请陈侯¹⁷于楚而朝诸君。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,以蒇¹⁸陈事。十五年五月,陈侯自敝邑往朝于君。往年正月,烛之武¹⁹往朝夷也。八月,寡君又往朝。以陈蔡之密迩于楚,而不敢贰焉,则敝邑之故也。虽敝邑之事君,何以不免?在位之中,一朝于襄²⁰,而再见于君,夷与孤²¹之二三臣,相及于绛²²。虽我小国,则蔑²³以过之矣。今大国曰:'尔未逞吾志。'敝邑有亡,无以加焉。古人有言曰:'畏首畏尾,身其余几?'又曰:'鹿死不择音²⁴。'小国之事大国也,德,则其人也;不德,则其鹿也。铤而走险,急何能择?命之罔极,亦知亡矣。将悉敝赋²⁵以待于鯈²⁶,唯执事命之。文公二年,朝于齐;四年,为齐侵蔡,亦获成于楚。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,岂有罪也?大国若弗图,无所逃命。"

晋巩朔²⁷行成²⁸于郑,赵穿²⁹、公婿池³⁰为质³¹焉。

注释译文

词语注释

  1. 晋侯:指晋灵公,名夷皋,晋襄公之子
  2. :地名,在今河南原阳西
  3. :国名,在今河南商丘一带
  4. 郑伯:指郑穆公,名兰,郑文公之子
  5. :有二心,背叛
  6. 郑子家:郑国执政大臣,名归生,字子家
  7. 执讯:负责通讯的官员
  8. 赵宣子:即赵盾,晋国正卿,执政大臣
  9. 寡君:对自己国君的谦称
  10. 蔡侯:指蔡庄公,名甲午
  11. 敝邑:对自己国家的谦称
  12. 侯宣多:郑国大夫,曾专权作乱
  13. 克减:平定,消除
  14. 执事:对对方的敬称,指晋君
  15. 归生:郑子家的名
  16. :郑穆公的太子,名夷
  17. 陈侯:指陈共公
  18. :完成,了结
  19. 烛之武:郑国大夫
  20. :指晋襄公
  21. :国君的自称
  22. :晋国都城
  23. :无,没有
  24. :通"荫",庇荫之处
  25. :军队,兵员
  26. :地名,在郑晋边界
  27. 巩朔:晋国大夫
  28. 行成:讲和,缔结和约
  29. 赵穿:晋国大夫,赵盾的族人
  30. 公婿池:晋君的女婿,名池
  31. :人质

白话译文

晋灵公在扈地会合诸侯,是为了平定宋国的内乱。

当时晋灵公不肯会见郑穆公,认为郑国对晋国有二心,已经投靠了楚国。郑国的执政大臣子家派执讯官给晋国送去书信,告诉赵宣子说:

"我们国君即位三年,就召请蔡庄公一起来侍奉贵国国君。九月,蔡庄公来到我国准备出发,我国因为侯宣多作乱的缘故,国君因此不能和蔡庄公同行。十一月,大体平定了侯宣多的叛乱后,就跟随蔡庄公去朝见贵国国君。十二年六月,我归生辅佐我们国君的太子夷,为了陈国要朝见晋国而向楚国请示,然后来朝见贵国国君。十四年七月,我们国君又来朝见,以完成陈国的事情。十五年五月,陈侯从我国出发去朝见贵国国君。去年正月,烛之武辅佐太子夷去朝见。八月,我们国君又去朝见。以陈、蔡两国与楚国如此亲近,却不敢对晋国有二心,这都是我国的缘故。虽然我们这样尽心侍奉贵国国君,为什么还是不能免罪呢?我们国君在位期间,一次朝见襄公,两次朝见现在的国君,太子夷和我们国君的几个臣子,相继到绛都朝拜。虽然我们是个小国,但这样尽心尽力,没有能超过的了。现在大国说:'你们没有满足我的愿望。'我们只有灭亡,因为确实已经无以复加了。古人有话说:'畏首畏尾,身子还能剩下多少?'又说:'鹿在生死关头,就顾不得选择庇荫的地方了。'小国侍奉大国,如果大国以德相待,小国就是人;如果不以德相待,小国就是鹿。铤而走险,急迫之中还有什么选择!贵国的命令没有止境,我们也知道要灭亡了。将准备全部军队在鯈地等待,只听候您的命令。文公二年,我们朝见齐国;四年,为齐国攻打蔡国,也和楚国讲和。处于大国之间而服从强国的命令,难道有罪吗?大国如果不体谅,我们就没有地方逃避命令了。"

晋国派巩朔到郑国讲和,赵穿、公婿池留在郑国作为人质。

创作背景

本文涉及的史实发生在鲁文公十七年(公元前610年),即晋灵公继位的第十年。当时晋灵公还是个青少年,国家事务的决断仍须赵盾为之。子家致函赵盾,是相当适宜的,但作为正式的外交照会,书面上仍然对着晋灵公。

晋灵公在扈地会合诸侯,商议平定宋国内乱的事务,此间他没有会见郑穆公,认为郑国投靠楚国,对晋国已有二心。扈地就在郑国的地域,晋灵公在近边大会诸侯,却不召见郑穆公,已经明显地表露出极大的不满。按照周朝在立国初对功臣、王室重要成员和前代君王后人的封爵,晋为侯爵而郑为伯爵,所以分别称其为晋侯郑伯。

春秋时期,晋楚争霸,郑国地处中原要冲,成为两国争夺的焦点。郑国在两大强国之间艰难生存,既要应付晋国的要求,又要考虑楚国的威胁。子家的这封书信,正是在这种复杂的外交形势下,为维护郑国利益而写的外交文书。

作品赏析

整体赏析

这篇文章是春秋时期外交辞令的杰作,展现了子家高超的外交智慧和语言艺术。文章以时间为线索,详细列举了郑国对晋国的种种忠诚表现,从郑穆公即位三年开始,到写信时为止,历数了郑国对晋国的朝见、配合等行为,用事实说话,具有很强的说服力。

文章结构严谨,层次分明。首先叙述背景,然后详细列举郑国的忠诚表现,接着表达对晋国不满的困惑,最后以古语和比喻说明小国的处境,并表明郑国的态度。整个论述逻辑严密,环环相扣。

语言特色鲜明,运用了大量的外交辞令和修辞手法。如"畏首畏尾,身其余几?"、"鹿死不择音"等古语,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,又体现了春秋时期外交辞令的特点。特别是"小国之事大国也,德,则其人也;不德,则其鹿也"这个比喻,形象地说明了小国在大国之间的艰难处境。

文章还体现了春秋时期的外交智慧。子家通过列举事实、运用古语、表明态度等方式,既维护了郑国的尊严,又为郑国争取了生存空间。最终晋国派巩朔讲和,赵穿、公婿池为质,说明子家的外交努力取得了成功。

名家点评

  • 清·吴楚材、吴调侯《古文观止》:"子家此书,历叙郑国服事晋国,不敢有二心,而晋国反不见谅,以致郑国进退维谷。文辞委婉,而意甚坚决,可谓善于辞令者矣。"
  • 明·归有光《世宗实录》:"此左氏笔力之最高者,外交辞令之典范。"

作者简介

左丘明(约公元前502一约公元前422年),姓左,名丘明(一说复姓左丘,名明,也有人说他姓丘,名明,因其父曾任左史官,故称左丘明),春秋末期鲁国人,曾任鲁国史官。左丘明知识渊博、品德高尚,孔子曾说过: “巧言、令色、足恭,左丘明耻之,丘亦耻之;匿怨而友其人,左丘明耻之,丘亦耻之。”可见孔子把他引为同道。汉代史家司马迁称其为“鲁君子”。

Released under the MIT Licens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