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寺人披见文公

原文

吕、郤畏逼¹,将焚公宫而弑晋侯²。寺人披请见³。公使让之,且辞焉⁴,曰:"蒲城之役⁵,君命一宿⁶,女即至⁷。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⁸,女为惠公来求杀余⁹,命女三宿¹⁰,女中宿至¹¹。虽有君命何其速也¹²?夫袪犹在¹³,女其行乎¹⁴!"对曰:"臣谓君之入也¹⁵,其知之矣¹⁶。若犹未也¹⁷,又将及难¹⁸。君命无二¹⁹,古之制也²⁰。除君之恶²¹,唯力是视²²。蒲人、狄人、余何有焉²³?即位,其无蒲、狄乎²⁴!齐桓公置射钩²⁵,而使管仲相²⁶。君若易之²⁷,何辱命焉²⁸?行者甚众²⁹,岂唯刑臣³⁰?"公见之,以难告³¹。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³²。己丑晦³³,公宫火³⁴。瑕甥、郤芮不获公³⁵,乃如河上³⁶,秦伯诱而杀之³⁷。

注释译文

词语注释

  1. 吕、郤畏逼:吕,吕甥;郤,郤芮;畏逼,害怕被逼迫
  2. 将焚公宫而弑晋侯:焚,烧;公宫,晋侯的宫殿;弑,杀;晋侯,晋文公
  3. 寺人披请见:寺人,宦官;披,人名;请见,请求拜见
  4. 公使让之,且辞焉:让,责备;辞,拒绝
  5. 蒲城之役:蒲城,地名;役,战役
  6. 君命一宿:君命,国君的命令;一宿,一夜
  7. 女即至:女,你;即至,立即到达
  8. 余从狄君以田渭滨:余,我;狄君,狄国国君;田,打猎;渭滨,渭水边
  9. 女为惠公来求杀余:惠公,晋惠公;求杀,来杀
  10. 命女三宿:命令你三夜
  11. 女中宿至:中宿,第二夜;至,到达
  12. 虽有君命何其速也:虽,虽然;何其,为什么这么
  13. 夫袪犹在:夫,那个;袪,衣袖;犹在,还在
  14. 女其行乎:其,还是;行,离开
  15. 臣谓君之入也:谓,认为;入,回国
  16. 其知之矣:其,应该;知之,知道这些
  17. 若犹未也:若,如果;犹未,还没有
  18. 又将及难:又,还;及难,遇到灾难
  19. 君命无二:君命,国君的命令;无二,没有二心
  20. 古之制也:古,古代;制,制度
  21. 除君之恶:除,除掉;恶,恶人
  22. 唯力是视:唯,只;力,力量;视,看
  23. 蒲人、狄人、余何有焉:蒲人,蒲城人;狄人,狄国人;何有,有什么关系
  24. 即位,其无蒲、狄乎:即位,即位为君;其,难道;无,没有
  25. 齐桓公置射钩:置,放下;射钩,射中衣带的钩子
  26. 而使管仲相:使,让;相,做相国
  27. 君若易之:若,如果;易,改变
  28. 何辱命焉:何,为什么;辱,屈辱;命,命令
  29. 行者甚众:行者,离开的人;甚众,很多
  30. 岂唯刑臣:岂,难道;唯,只有;刑臣,受过刑的臣子
  31. 以难告:以,把;难,灾难;告,告诉
  32. 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:潜,秘密;会,会见;秦伯,秦穆公;王城,地名
  33. 己丑晦:己丑,干支纪日;晦,月末
  34. 公宫火:公宫,晋侯的宫殿;火,起火
  35. 瑕甥、郤芮不获公:瑕甥,吕甥;郤芮,郤芮;不获,没有抓到;公,晋文公
  36. 乃如河上:乃,于是;如,到;河上,河边
  37. 秦伯诱而杀之:诱,引诱;杀之,杀了他们

白话译文

吕甥、郤芮害怕被逼迫,准备烧掉晋侯的宫殿并杀死晋文公。寺人披请求拜见。晋文公派人责备他,并且拒绝见他,说:"蒲城战役,国君命令一夜,你立即到达。后来我跟从狄国国君在渭水边打猎,你为惠公来杀我,命令你三夜,你第二夜就到达。虽然有国君的命令,为什么这么快呢?那个衣袖还在,你还是离开吧!"寺人披回答说:"臣认为您回国,应该知道这些了。如果还不知道,还会遇到灾难。国君的命令没有二心,这是古代的制度。除掉国君的恶人,只看力量。蒲城人、狄国人,跟我有什么关系?即位为君,难道没有蒲城、狄国的人吗!齐桓公放下射钩的仇恨,而让管仲做相国。您如果改变这种做法,为什么屈辱地命令呢?离开的人很多,难道只有受过刑的臣子吗?"晋文公接见了他,他把灾难告诉了晋文公。晋文公秘密地在王城会见秦穆公。己丑晦日,晋侯的宫殿起火。瑕甥、郤芮没有抓到晋文公,于是到河边,秦穆公引诱并杀了他们。

创作背景

本文记载的是春秋时期晋文公即位后的重要政治事件。鲁僖公二十四年(前636年),晋文公即位后,吕甥、郤芮等旧臣害怕被逼迫,准备发动叛乱,寺人披及时告密,使晋文公得以脱险。

春秋时期,晋国政治斗争激烈,晋文公在流亡十九年后回国即位,面临着复杂的政治局面。吕甥、郤芮等旧臣担心自己的地位不保,准备发动叛乱。

寺人披是晋国的宦官,曾经多次奉命追杀晋文公,但他在关键时刻选择告密,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政治家的政治智慧。

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复杂的政治关系和晋文公的政治智慧。寺人披的告密不仅挽救了晋文公,也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家的政治智慧。

作品赏析

整体赏析

这篇文章是《左传》中著名的政治文章之一,体现了寺人披的政治智慧和晋文公的政治胸怀。文章结构严谨,层次分明,通过寺人披与晋文公的对话,展现了春秋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。

文章的语言优美,特别是寺人披的辩辞,既诚恳又机智,既谦逊又坚定。他通过历史典故和现实分析,说服晋文公接见他,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家的语言艺术。

文章的主旨深刻,通过寺人披见文公这一具体事件,揭示了春秋时期政治关系的重要性和政治家的政治智慧。

艺术特色

  1. 结构严谨:文章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,从叛乱计划到告密成功,层次分明,逻辑清晰。

  2. 语言优美:全文语言典雅,特别是寺人披的辩辞,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文学性。

  3. 人物形象鲜明:寺人披的机智、诚恳,晋文公的胸怀、智慧,都通过简洁的语言得到了很好的体现。

  4. 政治智慧深刻:文章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,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深刻的政治智慧。

名家点评

  • 清·吴楚材、吴调侯《古文观止》:"寺人披见文公,言政治之要,可谓政治家的智慧。"
  • 明·归有光《世宗实录》:"此左氏议论之精者,言政治之要,可为后世法。"

作者简介

左丘明(约前502一前422),春秋末期史学家。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,孔子编订六经,左丘明为解析六经之一《春秋》而著《左传》,亦著《国语》。《左传》《国语》两书记录不少西周、春秋的重要史事,史料翔实,文笔生动,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。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,被史学界推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,被誉为"百家文字之宗,万世古文之祖""文宗史圣""经臣史祖",孔子、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"君子"。

Released under the MIT Licens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