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齐桓公伐楚盟屈完

原文

春,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¹。蔡溃,遂伐楚。楚子使与师言曰²:"君处北海,寡人处南海,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³。不虞君之涉吾地也,何故?"管仲对曰:"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:'五侯九伯⁴,女实征之,以夹辅周室。'赐我先君履,东至于海,西至于河,南至于穆陵,北至于无棣⁵。尔贡包茅不入,王祭不共,无以缩酒⁶,寡人是征。昭王南征而不复,寡人是问。"对曰:"贡之不入,寡君之罪也,敢不共给?昭王之不复,君其问诸水滨!"

师进,次于陉⁷。

夏,楚子使屈完如师⁸。师退,次于召陵。齐侯陈诸侯之师,与屈完乘而观之。齐侯曰:"岂不谷是为⁹?先君之好是继。与不穀同好,何如?"对曰:"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¹⁰,辱收寡君,寡君之愿也。"齐侯曰:"以此众战,谁能御之?以此攻城,何城不克?"对曰:"君若以德绥诸侯¹¹,谁敢不服?君若以力,楚国方城以为城,汉水以为池¹²,虽众,无所用之。"

屈完及诸侯盟。

注释译文

词语注释

  1. :蔡国,春秋时期的小国,在今河南上蔡
  2. 楚子使与师言曰:楚子,楚成王;使,派;与师言,对军队说话
  3. 风马牛不相及:风,放牧;马牛,马和牛;不相及,不相干
  4. 五侯九伯:五侯,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五等诸侯;九伯,九州之长
  5. 无棣:地名,在今山东无棣
  6. 缩酒:古代祭祀时用茅草滤酒
  7. :地名,在今河南郾城
  8. 屈完如师:屈完,楚国大夫;如师,到军队去
  9. 不谷:不谷,诸侯自称的谦词
  10. 徼福于敝邑之社稷:徼福,求福;敝邑,谦称自己的国家;社稷,国家
  11. 绥诸侯:绥,安抚;诸侯,各诸侯国
  12. 方城以为城,汉水以为池:方城,山名;池,护城河

白话译文

春天,齐桓公率领诸侯的军队侵犯蔡国。蔡国溃败,于是攻打楚国。楚成王派人对军队说:"您住在北海,我住在南海,这就像放牧的马和牛不相干一样。没想到您会涉足我的土地,是什么缘故?"管仲回答说:"从前召康公命令我的先君太公说:'五等诸侯和九州之长,你都可以征讨,来辅佐周王室。'赐给我的先君征讨的范围,东到大海,西到黄河,南到穆陵,北到无棣。你们进贡的包茅不按时送来,周王的祭祀供应不上,没有用来滤酒的东西,我为此来征讨。昭王南征没有回来,我为此来责问。"楚国人回答说:"贡品没有按时送来,是我们国君的罪过,怎敢不供应?昭王没有回来,您还是到水边去问吧!"

军队前进,驻扎在陉地。

夏天,楚成王派屈完到军队去。军队后退,驻扎在召陵。齐桓公陈列诸侯的军队,与屈完乘车观看。齐桓公说:"这难道是为了我吗?这是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。与不谷友好,怎么样?"屈完回答说:"您惠临敝国求福,屈尊接纳我们国君,这是我们国君的愿望。"齐桓公说:"用这些军队作战,谁能抵御?用这些军队攻城,什么城攻不下?"屈完回答说:"您如果用德行安抚诸侯,谁敢不服?您如果用武力,楚国以方城山作为城墙,以汉水作为护城河,虽然人多,也没有用处。"

屈完与诸侯订立盟约。

创作背景

本文记载的是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过程中的重要事件。鲁僖公四年(前656年),齐桓公率领诸侯军队攻打楚国,最终通过外交手段与楚国订立盟约。

春秋时期,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,成为春秋五霸之首。他打着"尊王攘夷"的旗号,联合诸侯,维护周王室的权威。楚国是南方大国,一直与中原诸侯关系紧张,齐桓公伐楚是其实施霸业的重要步骤。

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外交智慧。齐桓公通过军事威胁和外交手段相结合的方式,成功与楚国订立盟约,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家的外交智慧。

作品赏析

整体赏析

这篇文章是《左传》中著名的外交文章之一,体现了春秋时期复杂的外交关系和智慧的外交辞令。文章结构严谨,层次分明,通过楚齐两国的外交对话,展现了春秋时期的外交智慧。

文章的语言优美,特别是外交辞令,既委婉又坚定,既谦逊又强硬。管仲和屈完的对话,字字珠玑,句句在理,体现了春秋时期外交家的语言艺术。

文章的主旨深刻,通过齐桓公伐楚盟屈完这一具体事件,揭示了春秋时期外交关系的重要性和政治家的外交智慧。

艺术特色

  1. 结构严谨:文章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,从军事行动到外交谈判,层次分明,逻辑清晰。

  2. 语言优美:全文语言典雅,特别是外交辞令,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。

  3. 人物形象鲜明:管仲的智慧、屈完的机智,齐桓公的霸气,都通过简洁的语言得到了很好的体现。

  4. 外交智慧深刻:文章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,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深刻的外交智慧。

名家点评

  • 清·吴楚材、吴调侯《古文观止》:"齐桓公伐楚盟屈完,言外交之要,可谓政治家的智慧。"
  • 明·归有光《世宗实录》:"此左氏议论之精者,言外交之要,可为后世法。"

作者简介

左丘明(约前502一前422),春秋末期史学家。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,孔子编订六经,左丘明为解析六经之一《春秋》而著《左传》,亦著《国语》。《左传》《国语》两书记录不少西周、春秋的重要史事,史料翔实,文笔生动,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。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,被史学界推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,被誉为"百家文字之宗,万世古文之祖""文宗史圣""经臣史祖",孔子、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"君子"。

Released under the MIT Licens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