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季梁谏追楚师

原文

楚武王侵随¹,使薳(wěi)章求成焉²,军于瑕以待之³。随人使少师董成⁴。

斗(dòu)伯比言于楚子⁵曰:"吾不得志于汉东也⁶,我则使然⁷。我张吾三军而被(pī)吾甲兵⁸,以武临之,彼则惧而协以谋我,故难间(jiàn)也。汉东之国,随为大。随张,必弃小国。小国离,楚之利也。少师侈⁹,请羸(léi)师以张之¹⁰。"熊率(lǜ)且(jū)比曰¹¹:"季梁在¹²,何益?"斗伯比曰:"以为后图。少师得其君。"

王毁军而纳少师。少师归,请追楚师。随侯将许之。

季梁止之曰:"天方授楚¹³。楚之羸,其诱我也,君何急焉?臣闻小之能敌大也,小道大淫¹⁴。所谓道,忠于民而信于神也。上思利民,忠也;祝史正辞¹⁵,信也。今民馁(něi)而君逞欲¹⁶,祝史矫举以祭¹⁷,臣不知其可也。"公曰:"吾牲牷(quán)肥腯(tú)¹⁸,粢盛(chéng)丰备¹⁹,何则不信?"对曰:"夫民,神之主也。是以圣王先成民,而后致力于神。故奉牲以告曰'博硕肥腯²⁰。'谓民力之普存也,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,谓其不疾瘯(cù)蠡(luǒ)也²¹,谓其备腯咸有也²²。奉盛以告曰:'洁粢丰盛。'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²³。奉酒醴以告曰:'嘉栗旨酒。'²⁴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。所谓馨(xīn)香,无谗慝(tè)也²⁵。故务其三时,修其五教²⁶,亲其九族²⁷,以致其禋(yīn)祀²⁸。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,故动则有成。今民各有心,而鬼神乏主,君虽独丰,其何福之有?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,庶免于难。"

随侯惧而修政,楚不敢伐。

注释译文

词语注释

  1. :随国,春秋时期的小国,在今湖北随州
  2. 薳章:楚国大夫,名章
  3. :地名,在今湖北随州附近
  4. 少师董成:少师,随国官职;董成,主持和谈
  5. 楚子:楚武王
  6. 汉东:汉水以东地区
  7. 使然:造成的,导致的
  8. 被甲兵:被,通"披";甲兵,铠甲和兵器
  9. :骄傲,自大
  10. 羸师:羸,弱;师,军队
  11. 熊率且比:楚国大夫
  12. 季梁:随国贤臣
  13. 天方授楚:上天正在帮助楚国
  14. 小道大淫:小国得道,大国失道
  15. 祝史正辞:祝史,负责祭祀的官员;正辞,言辞正直
  16. 逞欲:放纵私欲
  17. 矫举以祭:弄虚作假来祭祀
  18. 牲牷肥腯:牲牷,祭祀用的牲畜;肥腯,肥壮
  19. 粢盛丰备:粢盛,祭祀用的谷物;丰备,丰富完备
  20. 博硕肥腯:博,大;硕,大;肥腯,肥壮
  21. 瘯蠡:瘯,疾病;蠡,寄生虫
  22. 备腯咸有:备,完备;腯,肥壮;咸,都
  23. 三时不害:三时,春夏秋三季;不害,不伤害
  24. 嘉栗旨酒:嘉,好;栗,敬;旨,美;酒,酒
  25. 谗慝:谗言和邪恶
  26. 五教:父义、母慈、兄友、弟恭、子孝
  27. 九族:高祖、曾祖、祖、父、己、子、孙、曾孙、玄孙
  28. 禋祀:祭祀

白话译文

楚武王侵犯随国,派薳章去求和,军队驻扎在瑕地等待。随国人派少师主持和谈。

斗伯比对楚武王说:"我们在汉水以东不能得志,是我们自己造成的。我们扩大三军,披上铠甲,拿着兵器,用武力威胁他们,他们就会害怕而联合起来对付我们,所以难以离间。汉水以东的国家,随国最大。随国如果骄傲,必定会抛弃小国。小国离心,对楚国有利。少师骄傲,请用羸弱的军队来助长他的骄傲。"熊率且比说:"季梁在,有什么好处?"斗伯比说:"为以后打算。少师得到国君的信任。"

楚武王毁掉军容来接待少师。少师回去后,请求追击楚军。随侯准备答应他。

季梁阻止他说:"上天正在帮助楚国。楚军的羸弱,是在引诱我们,您为什么要着急呢?我听说小国能够对抗大国,是因为小国得道而大国失道。所谓道,就是忠于民众而取信于神灵。在上位的人想着利民,就是忠;祝史言辞正直,就是信。现在民众饥饿而国君放纵私欲,祝史弄虚作假来祭祀,我不知道这样怎么可以。"随侯说:"我的祭祀牲畜肥壮,谷物丰富完备,为什么说不可信?"季梁回答说:"民众,是神灵的主人。所以圣王先成就民众,然后致力于神灵。所以奉献牲畜时祷告说'博硕肥腯',是说民众的力量普遍存在,是说牲畜硕大繁殖,是说没有疾病和寄生虫,是说完备肥壮都有。奉献谷物时祷告说'洁粢丰盛',是说春夏秋三季不伤害而民众和睦年成丰收。奉献酒醴时祷告说'嘉栗旨酒',是说上下都有美德而没有违心。所谓馨香,就是没有谗言和邪恶。所以致力于三时,修明五教,亲近九族,来达到祭祀。这样民众和睦而神灵降福,所以行动就有成就。现在民众各有心思,而鬼神缺乏主人,国君虽然独自丰盛,又有什么福气呢?您姑且修明政事而亲近兄弟国家,或许能免于灾难。"

随侯害怕而修明政事,楚国不敢来攻打。

创作背景

本文记载的是春秋时期随国的一场政治事件。楚武王时期,楚国想要扩张势力到汉水以东地区,随国是这一地区最大的国家。楚国采用军事威胁和外交手段相结合的策略,先派兵威胁,再派使者求和,同时用计谋让随国产生骄傲心理。

季梁是随国的贤臣,他识破了楚国的计谋,劝阻随侯不要追击楚军。他提出了"民为神主"的重要思想,认为只有先成就民众,才能得到神灵的保佑。这一思想体现了春秋时期民本思想的萌芽。

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和随国的政治智慧。季梁的进谏不仅挽救了随国,也体现了古代政治家的远见卓识。

作品赏析

整体赏析

这篇文章是《左传》中著名的谏文之一,体现了季梁的政治智慧和民本思想。文章结构严谨,说理透彻,通过对比的手法,详细阐述了"民为神主"的重要思想,具有很强的说服力。

文章的语言优美,逻辑清晰,特别是季梁对祭祀意义的阐述,层次分明,说理透彻。季梁的进谏不仅体现了他的政治责任感,也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哲学思想。

文章的主旨深刻,通过季梁谏追楚师这一具体事件,揭示了春秋时期民本思想的重要作用和士大夫的政治智慧。

艺术特色

  1. 结构严谨:文章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,从楚国的计谋到季梁的进谏,层次分明,逻辑清晰。

  2. 语言优美:全文语言典雅,特别是季梁对祭祀意义的阐述,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哲学性。

  3. 说理透彻:季梁的进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,通过阐述正确的治国理念,来批评随侯的错误做法。

  4. 人物形象鲜明:季梁的智慧、正直,随侯的犹豫、醒悟,都通过简洁的语言得到了很好的体现。

名家点评

  • 清·吴楚材、吴调侯《古文观止》:"季梁谏追楚师,言民本之要,可谓政治家的智慧。"
  • 明·归有光《世宗实录》:"此左氏议论之精者,言民本之要,可为后世法。"

作者简介

左丘明(约前502一前422),春秋末期史学家。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,孔子编订六经,左丘明为解析六经之一《春秋》而著《左传》,亦著《国语》。《左传》《国语》两书记录不少西周、春秋的重要史事,史料翔实,文笔生动,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。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,被史学界推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,被誉为"百家文字之宗,万世古文之祖""文宗史圣""经臣史祖",孔子、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"君子"。

Released under the MIT Licens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