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碏谏宠州吁
原文
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¹,曰庄姜。美而无子,卫人所为赋《硕人》也²。又娶于陈³,曰厉妫⁴。生孝伯,蚤⁵死。其娣⁶戴妫生桓公⁷,庄姜以为己子。 公子州吁,嬖⁸人之子也。有宠而好兵,公弗禁,庄姜恶之。
石碏谏曰:"臣闻爱子,教之以义方⁹,弗纳于邪。骄奢淫佚¹⁰,所自邪也。四者之来,宠禄过也。将立州吁,乃定之矣;若犹未也,阶¹¹之为祸。夫宠而不骄,骄而能降,降而不憾,憾而能眕¹²者,鲜¹³矣。且夫贱妨贵,少陵¹⁴长,远间亲,新间旧,小加大,淫破义,所谓六逆也。君义,臣行,父慈,子孝,兄爱,弟敬,所谓六顺也。去¹⁵顺效逆,所以速¹⁶祸也。君人者,将祸是¹⁷务去,而速之,无乃¹⁸不可乎?"弗听。
其子厚与州吁游,禁之,不可。桓公立¹⁹,乃老²⁰。
注释译文
词语注释
- 东宫得臣:齐国太子,名得臣
- 《硕人》:《诗经·卫风》中的一首诗,赞美庄姜的美貌
- 陈:陈国,妫姓诸侯国
- 厉妫:陈国女子,庄公的第二个妻子
- 蚤:通"早"
- 娣:妹妹,这里指厉妫的妹妹
- 桓公:卫桓公,名完,庄公之子
- 嬖人:受宠爱的人,这里指庄公的宠妾
- 义方:正道,正确的道理
- 骄奢淫佚:骄傲、奢侈、淫乱、放纵
- 阶:阶梯,这里指导致
- 眕:克制,忍耐
- 鲜:少
- 陵:欺凌,侵犯
- 去:离开,背离
- 速:招致,导致
- 是:这,指祸患
- 无乃:恐怕,莫非
- 立:即位,登基
- 老:告老,退休
白话译文
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,名叫庄姜。庄姜很美丽但没有儿子,卫国人因此为她创作了《硕人》这首诗。庄公又娶了陈国的女子,名叫厉妫。厉妫生了孝伯,但很早就死了。她的妹妹戴妫生了桓公,庄姜把桓公当作自己的儿子。
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妾的儿子。他受到宠爱而且喜欢军事,庄公不禁止他,庄姜很厌恶他。
石碏劝谏说:"我听说爱儿子,应该用正道来教育他,不要让他走上邪路。骄傲、奢侈、淫乱、放纵,这些都是邪路的根源。这四种恶习的产生,都是因为宠爱和俸禄过度的缘故。如果要立州吁为太子,就确定下来;如果还没有确定,就会导致祸患。受宠爱而不骄傲,骄傲而能克制,克制而不怨恨,怨恨而能忍耐的人,是很少的。而且卑贱的人妨害尊贵的人,年少的人欺凌年长的人,疏远的人离间亲近的人,新来的人离间旧人,小国加害大国,淫乱破坏道义,这就是所谓的六逆。君主有道义,臣子有德行,父亲慈爱,儿子孝顺,兄长友爱,弟弟恭敬,这就是所谓的六顺。背离六顺而效法六逆,这就是招致祸患的原因。作为君主的人,应该努力去除祸患,却反而招致祸患,恐怕不可以吧?"庄公不听。
石碏的儿子厚与州吁交往,石碏禁止他,但厚不听。桓公即位后,石碏就告老退休了。
创作背景
本文记载的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场政治危机。卫庄公宠爱庶子州吁,而州吁性格骄横,喜欢军事,这引起了正妻庄姜和贤臣石碏的担忧。石碏预见到州吁将来会成为祸患,因此向庄公进谏,但庄公不听劝告。
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宗法制度下的政治问题。在宗法制度下,嫡长子继承制是基本原则,但君主往往因为个人喜好而偏爱某个儿子,这容易导致政治动乱。石碏的谏言体现了古代政治家的远见卓识,他不仅指出了问题的根源,还提出了"六顺"和"六逆"的政治伦理观念。
作品赏析
整体赏析
这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,但结构完整,层次分明。文章分为三个部分:第一部分介绍卫庄公的家庭情况;第二部分叙述石碏的谏言;第三部分交代谏言的结果和石碏的结局。
文章的语言简洁有力,特别是石碏的谏言部分,逻辑严密,说理透彻。他不仅指出了问题的根源,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,体现了古代政治家的智慧。
文章的主旨深刻,通过石碏谏宠州吁这一具体事件,揭示了春秋时期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,强调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政治伦理的重要性。
艺术特色
结构严谨:文章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,从背景介绍到谏言过程,再到结果,层次分明,逻辑清晰。
语言精练:全文语言简洁有力,没有多余的修饰,特别是石碏的谏言,字字珠玑,句句在理。
说理透彻:石碏的谏言运用了对比的手法,通过"六顺"和"六逆"的对比,突出了问题的严重性。
人物形象鲜明:石碏的忠直、庄公的固执、州吁的骄横,都通过简洁的语言得到了很好的体现。
名家点评
- 清·吴楚材、吴调侯《古文观止》:"石碏谏宠州吁,言简而意深,可谓忠臣之言。"
- 明·归有光《世宗实录》:"此左氏议论之精者,言简而意深,可为后世法。"
作者简介
左丘明(约前502一前422),春秋末期史学家。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,孔子编订六经,左丘明为解析六经之一《春秋》而著《左传》,亦著《国语》。《左传》《国语》两书记录不少西周、春秋的重要史事,史料翔实,文笔生动,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。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,被史学界推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,被誉为"百家文字之宗,万世古文之祖""文宗史圣""经臣史祖",孔子、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"君子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