臧哀伯谏纳郜鼎
原文
夏四月,取郜¹大鼎于宋,纳于大庙²,非礼也。
臧哀伯谏曰:"君人者,将昭德塞违,以临照³百官;犹惧或失之,故昭令德⁴以示子孙。是以清庙⁵茅屋,大路越席⁶,大羹不致⁷,粢食不凿⁸,昭其俭也;衮冕黻珽⁹,带裳幅舄¹⁰,衡紞纮綖¹¹,昭其度也;藻率鞞鞛¹²,鞶厉游缨¹³,昭其数也;火龙黼黻¹⁴,昭其文也;五色¹⁵比象,昭其物也;钖鸾和铃¹⁶,昭其声也;三辰旂旗¹⁷,昭其明也。夫德,俭而有度,登降¹⁸有数。文物以纪之,声明以发之,以临照百官,百官于是乎戒惧,而不敢易纪律。今灭德立违,而置其赂器于大庙,以明示百官。百官象¹⁹之,其又何诛焉?国家之败,由官邪也;官之失德,宠赂章²⁰也。郜鼎在庙,章孰甚焉?武王克商,迁九鼎²¹于雒邑²²,义士犹或非之,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。其若之何?"公不听。
(周内史闻之,曰:"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!君违,不忘谏之以德。")
注释译文
词语注释
- 郜:郜国,春秋时期的小国,在今山东成武县
- 大庙:太庙,鲁国国君的祖庙
- 临照:照耀,监督
- 令德:美德,善德
- 清庙:宗庙,祖庙
- 大路越席:大路,天子祭祀时用的车;越席,蒲草编的席子
- 大羹不致:大羹,不加调料的肉汤;不致,不调味
- 粢食不凿:粢食,祭祀用的黍稷;不凿,不舂去谷皮
- 衮冕黻珽:衮,龙袍;冕,礼帽;黻,蔽膝;珽,玉笏
- 带裳幅舄:带,腰带;裳,下衣;幅,绑腿;舄,鞋子
- 衡紞纮綖:衡,横簪;紞,冠缨;纮,冠带;綖,冠顶
- 藻率鞞鞛:藻率,玉饰;鞞,刀鞘;鞛,刀柄
- 鞶厉游缨:鞶,大带;厉,带端;游,旌旗飘带;缨,马缨
- 火龙黼黻:火,火焰纹;龙,龙纹;黼,黑白相间的斧形纹;黻,青黑相间的亚形纹
- 五色:青、赤、黄、白、黑五种颜色
- 钖鸾和铃:钖,马额上的金属饰物;鸾,车铃;和,车铃;铃,铃铛
- 三辰旂旗:三辰,日、月、星;旂旗,旗帜
- 登降:上下,进退
- 象:效法,模仿
- 章:明显,显露
- 九鼎:夏禹所铸的九鼎,象征九州
- 雒邑:洛阳,周朝东都
白话译文
夏季四月,从宋国取来郜国的大鼎,安放在太庙里,这是不合礼制的。
臧哀伯进谏说:"作为君主,应该昭明德行,堵塞邪恶,以此来监督百官;还担心有失当之处,所以昭明美德来给子孙看。因此清庙用茅草盖屋,大路车用蒲席,大羹不调味,粢食不舂皮,这是昭明节俭;衮衣冠冕蔽膝玉笏,腰带下衣绑腿鞋子,横簪冠缨冠带冠顶,这是昭明制度;玉饰刀鞘刀柄,大带带端旌旗飘带马缨,这是昭明数量;火焰龙纹斧形亚形纹,这是昭明文采;五色比拟物象,这是昭明物类;钖鸾和铃,这是昭明声音;日月星旗帜,这是昭明光明。德行,节俭而有制度,进退有数量。用文物来记录它,用声明来发扬它,以此来监督百官,百官因此戒惧,而不敢改变纪律。现在毁灭德行树立邪恶,而把贿赂的器物放在太庙里,来明示百官。百官效法它,又怎么能诛责呢?国家的败亡,是由于官吏邪恶;官吏失德,是由于宠信贿赂明显。郜鼎在庙里,还有什么比这更明显的呢?武王攻克商朝,把九鼎迁到雒邑,义士还有非议的,何况把昭明违乱之赂器放在太庙里。这该怎么办呢?"桓公不听。
(周朝内史听到这件事,说:"臧孙达在鲁国会有后代吧!君主违背礼制,他不忘记用德行来进谏。")
创作背景
本文记载的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场政治事件。鲁桓公二年(前710年),鲁桓公从宋国取来郜国的大鼎,安放在太庙里,臧哀伯认为这是不合礼制的行为,因此进谏劝阻。
春秋时期,礼制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,任何违反礼制的行为都会受到批评。臧哀伯作为鲁国的大夫,有责任维护礼制的尊严。他通过详细阐述礼制的各个方面,来说明为什么将郜鼎放在太庙是不合适的。
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礼制思想的重要性和政治家的责任感。臧哀伯的进谏虽然未被采纳,但体现了古代士大夫的正义感和政治智慧。
作品赏析
整体赏析
这篇文章是《左传》中著名的谏文之一,体现了臧哀伯的政治智慧和礼制思想。文章结构严谨,说理透彻,通过对比的手法,详细阐述了礼制的各个方面,具有很强的说服力。
文章的语言优美,句式整齐,特别是对礼制各个方面的描述,层次分明,逻辑清晰。臧哀伯的进谏不仅体现了他的政治责任感,也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修养。
文章的主旨深刻,通过臧哀伯谏纳郜鼎这一具体事件,揭示了春秋时期礼制思想的重要作用和士大夫的政治责任感。
艺术特色
结构严谨:文章按照礼制的各个方面,从节俭到制度,从数量到文采,层次分明,逻辑清晰。
语言优美:全文语言典雅,句式整齐,特别是对礼制各个方面的描述,具有很强的文学性。
说理透彻:臧哀伯的进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,通过阐述礼制的正确做法,来批评桓公的错误行为。
人物形象鲜明:臧哀伯的正直、智慧,桓公的固执,都通过简洁的语言得到了很好的体现。
名家点评
- 清·吴楚材、吴调侯《古文观止》:"臧哀伯谏纳郜鼎,言礼制之详,可谓政治家的智慧。"
- 明·归有光《世宗实录》:"此左氏议论之精者,言礼制之详,可为后世法。"
作者简介
左丘明(约前502一前422),春秋末期史学家。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,孔子编订六经,左丘明为解析六经之一《春秋》而著《左传》,亦著《国语》。《左传》《国语》两书记录不少西周、春秋的重要史事,史料翔实,文笔生动,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。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,被史学界推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,被誉为"百家文字之宗,万世古文之祖""文宗史圣""经臣史祖",孔子、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"君子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