介之推不言禄
原文
晋侯¹赏²从亡者³,介之推不言禄⁴,禄亦弗及⁵。
推曰:"献公⁶之子九人,唯君在矣⁷。惠、怀⁸无亲,外内弃之⁹。天未绝晋¹⁰,必将有主¹¹。主晋祀者¹²,非君而谁¹³?天实置¹⁴之,而二三子¹⁵以为己力¹⁶,不亦诬¹⁷乎?窃人之财¹⁸,犹谓之盗¹⁹。况贪天之功²⁰,以为己力乎²¹?下义其罪²²,上赏其奸²³。上下相蒙²⁴,难与处矣²⁵。"其母曰:"盍²⁶亦求之²⁷?以死谁怼²⁸?"对曰:"尤²⁹而效之³⁰,罪又甚焉³¹!且出怨言³²,不食其食³³。"其母曰:"亦使知之³⁴,若何³⁵?"对曰:"言,身之文³⁶也。身将隐³⁷,焉用文之³⁸?是求显也³⁹。"其母曰:"能如是乎⁴⁰?与汝偕隐⁴¹。"遂隐而死⁴²。
晋侯求之⁴³,不获⁴⁴,以绵上⁴⁵为之田⁴⁶。曰:"以志⁴⁷吾过⁴⁸,且旌⁴⁹善人⁵⁰。"
注释译文
词语注释
- 晋侯:晋文公
- 赏:赏赐
- 从亡者:跟随流亡的人
- 不言禄:不要求禄位
- 禄亦弗及:禄位也没有给到他
- 献公:晋献公
- 唯君在矣:只有国君还在
- 惠、怀:晋惠公、晋怀公
- 外内弃之:外,国外;内,国内;弃,抛弃
- 天未绝晋:天,上天;未绝,没有断绝;晋,晋国
- 必将有主:必,必定;将,将要;有主,有君主
- 主晋祀者:主,主持;祀,祭祀;者,的人
- 非君而谁:非,不是;而,还;谁,谁
- 天实置:天,上天;实,确实;置,安排
- 二三子:你们几个人
- 以为己力:以,把;为,当作;己力,自己的力量
- 不亦诬乎:不亦,不是;诬,欺骗;乎,吗
- 窃人之财:窃,偷;人,别人;财,财物
- 犹谓之盗:犹,还;谓,叫做;盗,盗贼
- 况贪天之功:况,何况;贪,贪图;天之功,上天的功劳
- 以为己力乎:以,把;为,当作;己力,自己的力量
- 下义其罪:下,下面的人;义,认为正义;其罪,他们的罪过
- 上赏其奸:上,上面的人;赏,赏赐;其奸,他们的奸诈
- 上下相蒙:上下,上下级;相蒙,相互欺骗
- 难与处矣:难,难以;与,和;处,相处;矣,了
- 盍:何不,为什么不
- 亦求之:也去求取
- 以死谁怼:以,用;死,死;谁,谁;怼,怨恨
- 尤:责备,批评
- 而效之:而,却;效,效仿;之,他们
- 罪又甚焉:罪,罪过;又,还;甚,更严重;焉,了
- 且出怨言:且,而且;出,说出;怨言,怨恨的话
- 不食其食:不,不;食,吃;其食,他们的食物
- 亦使知之:亦,也;使,让;知之,知道这些
- 若何:怎么样
- 身之文:身,身体;之,的;文,文饰
- 身将隐:身,身体;将,将要;隐,隐居
- 焉用文之:焉,哪里;用,用;文之,文饰它
- 是求显也:是,这是;求,追求;显,显达
- 能如是乎:能,能够;如,像;是,这样;乎,吗
- 与汝偕隐:与,和;汝,你;偕,一起;隐,隐居
- 遂隐而死:遂,于是;隐,隐居;而,然后;死,死去
- 求之:寻找他
- 不获:没有找到
- 绵上:地名,在今山西介休
- 为之田:为,作为;之,他的;田,封地
- 以志:以,用来;志,记住
- 吾过:吾,我的;过,过错
- 且旌:且,并且;旌,表彰
- 善人:善良的人
白话译文
晋文公赏赐跟随流亡的人,介之推不要求禄位,禄位也没有给到他。
介之推说:"献公的儿子有九个人,只有国君还在。惠公、怀公没有亲近的人,国内外都抛弃他们。上天没有断绝晋国,必定会有君主。主持晋国祭祀的人,不是国君还是谁?上天确实安排了他,而你们几个人却认为是自己的力量,不是欺骗吗?偷别人的财物,还叫做盗贼。何况贪图上天的功劳,当作自己的力量呢?下面的人认为他们的罪过是正义的,上面的人赏赐他们的奸诈。上下级相互欺骗,难以相处了。"他的母亲说:"为什么不也去求取呢?用死来怨恨谁?"介之推回答说:"责备他们却效仿他们,罪过更严重了!而且说出怨恨的话,不吃他们的食物。"他的母亲说:"也让国君知道这些,怎么样?"介之推回答说:"言语,是身体的文饰。身体将要隐居,哪里用得着文饰它?这是追求显达。"他的母亲说:"能够像这样吗?我和你一起隐居。"于是隐居而死。
晋文公寻找他,没有找到,把绵上作为他的封地。说:"用来记住我的过错,并且表彰善良的人。"
创作背景
本文记载的是春秋时期晋文公即位后的重要政治事件。鲁僖公二十四年(前636年),晋文公即位后,赏赐跟随他流亡的功臣,但介之推不要求禄位,最终隐居而死。
春秋时期,晋文公在流亡十九年后回国即位,跟随他流亡的功臣都得到了封赏。但介之推认为晋文公的即位是上天的安排,不是他们的功劳,因此不要求禄位。
介之推是晋国的贤臣,他坚持自己的原则,不贪图功名利禄,体现了春秋时期士人的高尚品格。他的行为不仅体现了个人品德,也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价值观念。
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复杂的政治关系和价值观念。介之推的行为不仅体现了个人品德,也展现了春秋时期士人的精神追求。
作品赏析
整体赏析
这篇文章是《左传》中著名的道德文章之一,体现了介之推的高尚品格和道德追求。文章结构严谨,层次分明,通过介之推与母亲的对话,展现了春秋时期士人的精神追求。
文章的语言优美,特别是介之推的言论,既深刻又简洁,既坚定又谦逊。他的道德观念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价值,也成为后世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。
文章的主旨深刻,通过介之推不言禄这一具体事件,揭示了春秋时期价值观念的重要性和士人的精神追求。
艺术特色
结构严谨:文章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,从赏赐到隐居,层次分明,逻辑清晰。
语言优美:全文语言典雅,特别是介之推的言论,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文学性。
人物形象鲜明:介之推的淡泊、高尚,其母的关爱、理解,都通过简洁的语言得到了很好的体现。
道德思想深刻:文章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,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深刻的道德思想。
名家点评
- 清·吴楚材、吴调侯《古文观止》:"介之推不言禄,言道德之要,可谓士人的典范。"
- 明·归有光《世宗实录》:"此左氏议论之精者,言道德之要,可为后世法。"
作者简介
左丘明(约前502一前422),春秋末期史学家。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,孔子编订六经,左丘明为解析六经之一《春秋》而著《左传》,亦著《国语》。《左传》《国语》两书记录不少西周、春秋的重要史事,史料翔实,文笔生动,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。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,被史学界推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,被誉为"百家文字之宗,万世古文之祖""文宗史圣""经臣史祖",孔子、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"君子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