阴饴甥对秦伯
原文
十月,晋阴饴甥会秦伯¹,盟于王城²。
秦伯曰:"晋国和乎?"对曰:"不和。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³,不惮征缮以立圉也⁴。曰:'必报仇,宁事戎狄。'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,不惮征缮以待秦命⁵。曰:'必报德,有死无二⁶。'以此不和。"秦伯曰:"国谓君何?"对曰:"小人戚⁷,谓之不免;君子恕,以为必归。小人曰:'我毒秦⁸,秦岂归君?'君子曰:'我知罪矣,秦必归君。贰而执之,服而舍之⁹,德莫厚焉,刑莫威焉。服者怀德,贰者畏刑,此一役也,秦可以霸。纳而不定,废而不立,以德为怨,秦不其然。'"秦伯曰:"是吾心也。"改馆晋侯¹⁰,馈七牢焉¹¹。
注释译文
词语注释
- 秦伯:秦穆公
- 王城:地名,在今陕西大荔
- 悼丧其亲:悼,哀悼;丧,失去;亲,亲人
- 不惮征缮以立圉:惮,害怕;征缮,征兵修城;立圉,立公子圉为君
- 以待秦命:等待秦国的命令
- 有死无二:宁死也不二心
- 戚:忧愁,担心
- 毒秦:毒害秦国
- 贰而执之,服而舍之:贰,有二心;执,抓住;服,服罪;舍,释放
- 改馆晋侯:改馆,改变住所;晋侯,晋惠公
- 馈七牢:馈,赠送;七牢,七套牢礼
白话译文
十月,晋国的阴饴甥会见秦穆公,在王城订立盟约。
秦穆公说:"晋国和睦吗?"阴饴甥回答说:"不和睦。小人以失去国君为耻而哀悼失去亲人,不怕征兵修城来立公子圉为君。说:'一定要报仇,宁可事奉戎狄。'君子爱惜他们的国君而知道他的罪过,不怕征兵修城来等待秦国的命令。说:'一定要报答恩德,宁死也不二心。'因此不和睦。"秦穆公说:"国人认为国君会怎样?"阴饴甥回答说:"小人忧愁,认为不能免罪;君子宽恕,认为必定会回来。小人说:'我们毒害了秦国,秦国怎么会归还国君?'君子说:'我们知道罪过了,秦国必定会归还国君。有二心就抓住他,服罪就释放他,恩德没有比这更厚的,刑罚没有比这更威严的。服罪的人怀念恩德,有二心的人畏惧刑罚,这一战,秦国可以称霸。接纳而不安定,废弃而不立君,把恩德变成怨恨,秦国不会这样做。'"秦穆公说:"这正是我的心意。"改变晋惠公的住所,赠送七套牢礼。
创作背景
本文记载的是春秋时期晋秦两国的重要外交事件。鲁僖公十五年(前645年),晋惠公被秦国俘虏后,晋国派阴饴甥到秦国谈判,最终通过外交手段使晋惠公得以回国。
春秋时期,晋国和秦国是相邻的两个大国,关系复杂。晋惠公即位后,与秦国发生冲突,在韩原之战中被秦国俘虏。阴饴甥作为晋国的使者,到秦国进行外交谈判。
阴饴甥是晋国的贤臣,他巧妙地运用外交辞令,通过分析晋国国内的不同态度,说服秦穆公释放晋惠公。他的外交智慧不仅挽救了晋惠公,也体现了春秋时期外交家的政治智慧。
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外交智慧。阴饴甥的外交辞令不仅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,也展现了春秋时期外交家的语言艺术。
作品赏析
整体赏析
这篇文章是《左传》中著名的外交文章之一,体现了阴饴甥的外交智慧和语言艺术。文章结构严谨,层次分明,通过阴饴甥与秦穆公的对话,展现了春秋时期的外交智慧。
文章的语言优美,特别是阴饴甥的外交辞令,既委婉又坚定,既谦逊又强硬。他通过分析晋国国内的不同态度,巧妙地表达了晋国的立场,体现了春秋时期外交家的语言艺术。
文章的主旨深刻,通过阴饴甥对秦伯这一具体事件,揭示了春秋时期外交关系的重要性和政治家的外交智慧。
艺术特色
结构严谨:文章按照对话的顺序,层次分明,逻辑清晰。
语言优美:全文语言典雅,特别是阴饴甥的外交辞令,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文学性。
人物形象鲜明:阴饴甥的智慧、机智,秦穆公的霸气、明智,都通过简洁的语言得到了很好的体现。
外交智慧深刻:文章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,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深刻的外交智慧。
名家点评
- 清·吴楚材、吴调侯《古文观止》:"阴饴甥对秦伯,言外交之要,可谓政治家的智慧。"
- 明·归有光《世宗实录》:"此左氏议论之精者,言外交之要,可为后世法。"
作者简介
左丘明(约前502一前422),春秋末期史学家。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,孔子编订六经,左丘明为解析六经之一《春秋》而著《左传》,亦著《国语》。《左传》《国语》两书记录不少西周、春秋的重要史事,史料翔实,文笔生动,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。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,被史学界推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,被誉为"百家文字之宗,万世古文之祖""文宗史圣""经臣史祖",孔子、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"君子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