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臧僖伯谏观鱼

原文

春¹,公²将如³棠⁴观鱼⁵者。臧僖伯谏曰:"凡物不足以讲⁶大事⁷,其材⁸不足以备器用⁹,则君不举¹⁰焉。君将纳¹¹民于轨物¹²者也。故讲事以度¹³轨量¹⁴,谓之'轨';取材以章¹⁵物采¹⁶,谓之'物'。不轨不物,谓之乱政。乱政亟¹⁷行,所以败也。故春蒐¹⁸、夏苗¹⁹、秋狝²⁰、冬狩²¹,皆于农隙以讲事也。三年而治兵²²,入而振旅²³,归而饮至²⁴,以数军实²⁵。昭文章²⁶,明贵贱,辨等列,顺少长,习威仪也。鸟兽之肉不登²⁷于俎²⁸,皮革、齿牙、角骨、毛羽不登于器,则君不射²⁹,古之制也。若夫山林³⁰川泽³¹之实,器用之资³²,皂隶³³之事,官司之守,非君所及也。"

公曰:"吾将略地³⁴焉。"遂往,陈³⁵鱼而观之。僖伯称³⁶疾不从。

书³⁷曰:"公矢³⁸鱼于棠。"非礼也,且言远地也。

注释译文

词语注释

  1. :春季
  2. :指鲁隐公
  3. :到,往
  4. :地名,在今山东鱼台县
  5. 观鱼:观看捕鱼
  6. :讲习,练习
  7. 大事:指祭祀和战争
  8. :材料
  9. 器用:器具用品
  10. :举行,进行
  11. :引导,规范
  12. 轨物:法度和礼制
  13. :衡量,测量
  14. 轨量:法度标准
  15. :彰显,显示
  16. 物采:物品的色彩
  17. :屡次,频繁
  18. 春蒐:春季打猎
  19. 夏苗:夏季打猎
  20. 秋狝:秋季打猎
  21. 冬狩:冬季打猎
  22. 治兵:训练军队
  23. 振旅:整顿军队
  24. 饮至:凯旋后饮酒庆祝
  25. 军实:战利品
  26. 文章:文采,这里指礼仪制度
  27. :放置
  28. :祭祀用的礼器
  29. :射猎
  30. 山林:山岭和森林
  31. 川泽:河流和湖泊
  32. :材料,资源
  33. 皂隶:奴仆,下人
  34. 略地:巡视边境
  35. :陈列,展示
  36. :声称,借口
  37. :史书记载
  38. :通"施",陈列

白话译文

春季,鲁隐公准备到棠地观看捕鱼。臧僖伯劝谏说:"凡是物品不足以用来讲习大事,它的材料不足以用来制作器具,那么君主就不应该举行这样的活动。君主是引导民众遵循法度和礼制的人。所以讲习大事来制定法度标准,叫做'轨';选取材料来彰显物品的色彩,叫做'物'。不轨不物,就叫做乱政。乱政频繁施行,这就是败亡的原因。所以春蒐、夏苗、秋狝、冬狩,都是在农闲时节用来讲习大事的。每三年训练一次军队,回来时整顿军队,凯旋后饮酒庆祝,用来清点战利品。彰显礼仪制度,明确贵贱等级,辨别等级次序,理顺长幼关系,练习威仪。鸟兽的肉不放在俎上,皮革、牙齿、角骨、毛羽不放在器具上,那么君主就不射猎,这是古代的制度。至于山林川泽的物产,器具用品的材料,那是奴仆的事情,官吏的职责,不是君主应该过问的。"

隐公说:"我要去巡视边境。"于是前往棠地,陈列鱼而观看。臧僖伯称病不跟随。

史书记载说:"隐公在棠地陈列鱼。"这是不合礼制的,而且说明他去了很远的地方。

创作背景

本文记载的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场政治事件。鲁隐公五年(前718年),鲁隐公准备到棠地观看捕鱼,大夫臧僖伯认为这是不合礼制的行为,因此进行劝谏。

春秋时期,礼制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。君主的一举一动都要符合礼制规范,不能随意行事。观看捕鱼虽然看似小事,但在臧僖伯看来,这种行为不符合君主应该遵循的礼制,因此极力劝阻。

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礼制思想的重要地位,以及贤臣对君主的规劝作用。臧僖伯的谏言体现了古代政治家的礼制观念和治国理念。

作品赏析

整体赏析

这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,但结构完整,层次分明。文章分为三个部分:第一部分叙述事件的起因;第二部分详细记录臧僖伯的谏言;第三部分交代事件的结果。

文章的语言简洁有力,特别是臧僖伯的谏言部分,逻辑严密,说理透彻。他不仅指出了问题的根源,还提出了正确的治国理念,体现了古代政治家的智慧。

文章的主旨深刻,通过臧僖伯谏观鱼这一具体事件,揭示了春秋时期礼制思想的重要地位,强调了君主应该遵循礼制规范的重要性。

艺术特色

  1. 结构严谨:文章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,从起因到过程,再到结果,层次分明,逻辑清晰。

  2. 语言精练:全文语言简洁有力,没有多余的修饰,特别是臧僖伯的谏言,字字珠玑,句句在理。

  3. 说理透彻:臧僖伯的谏言运用了对比的手法,通过"轨"和"物"的对比,突出了礼制的重要性。

  4. 人物形象鲜明:臧僖伯的忠直、隐公的固执,都通过简洁的语言得到了很好的体现。

名家点评

  • 清·吴楚材、吴调侯《古文观止》:"臧僖伯谏观鱼,言简而意深,可谓忠臣之言。"
  • 明·归有光《世宗实录》:"此左氏议论之精者,言简而意深,可为后世法。"

作者简介

左丘明(约前502一前422),春秋末期史学家。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,孔子编订六经,左丘明为解析六经之一《春秋》而著《左传》,亦著《国语》。《左传》《国语》两书记录不少西周、春秋的重要史事,史料翔实,文笔生动,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。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,被史学界推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,被誉为"百家文字之宗,万世古文之祖""文宗史圣""经臣史祖",孔子、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"君子"。

Released under the MIT Licens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