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刿论战
原文
十年¹春,齐师²伐³我⁴。公⁵将战,曹刿(guì)请见。其乡人曰:"肉食者⁶谋⁷之,又何间⁸(jiàn)焉?"刿曰:"肉食者鄙⁹,未能远谋。"乃¹⁰入见。问:"何以战¹¹?"公曰:"衣食所安,弗(fú)敢专也¹²,必以分人¹³。"对曰:"小惠未遍¹⁴,民弗从也。"公曰:"牺牲玉帛¹⁵(bó),弗敢加¹⁶也,必以信。"对曰:"小信未孚¹⁷(fú),神弗福¹⁸也。"公曰:"小大之狱¹⁹,虽不能察²⁰,必以情²¹。"对曰:"忠之属也²²,可以一战²³。战则请从²⁴。"
公与之乘²⁵,战于长勺²⁶。公将鼓之。刿曰:"未可。"齐人三鼓。刿曰:"可矣!"齐师败绩²⁷。公将驰²⁸之。刿曰:"未可。"下视其辙²⁹,登轼³⁰(shì)而望之,曰:"可矣。"遂³¹逐³²齐师。
既克³³,公问其故。对曰:"夫(fú)战,勇气也³⁴。一鼓作气³⁵,再³⁶而衰,三³⁷而竭。彼竭我盈³⁸,故克之。夫(fú)大国,难测³⁹也,惧有伏⁴⁰焉。吾视其辙乱,望其旗靡⁴¹,故逐之。"
注释译文
词语注释
- 十年:鲁庄公十年(前684年)
- 齐师:齐国的军队
- 伐:攻打
- 我:指鲁国
- 公:鲁庄公
- 肉食者:指当权者,贵族
- 谋:谋划,考虑
- 间:参与
- 鄙:浅陋,目光短浅
- 乃:于是,就
- 何以战:凭什么作战
- 弗敢专也:不敢独自享受
- 分人:分给别人
- 小惠未遍:小恩小惠没有普及
- 牺牲玉帛:祭祀用的牲畜、玉器、丝织品
- 加:虚报,夸大
- 孚:使人信服
- 福:保佑
- 狱:案件,诉讼
- 察:明察,仔细审理
- 情:实情,真情
- 忠之属也:这是忠于职守的表现
- 可以一战:可以凭这个作战
- 请从:请求跟随
- 乘:乘车
- 长勺:地名,在今山东莱芜
- 败绩:大败
- 驰:驱车追赶
- 辙:车轮的痕迹
- 轼:车前横木
- 遂:于是,就
- 逐:追赶
- 既克:已经战胜
- 勇气也:靠的是勇气
- 一鼓作气: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最旺盛
- 再:第二次
- 三:第三次
- 盈:充满,旺盛
- 难测:难以预料
- 伏:埋伏
- 靡:倒下
白话译文
鲁庄公十年的春天,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。庄公准备应战,曹刿请求拜见。他的同乡说:"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,你又何必参与呢?"曹刿说:"当权者目光短浅,不能深谋远虑。"于是进宫拜见。问:"凭什么作战?"庄公说:"衣食这些养生的东西,我不敢独自享受,一定分给别人。"曹刿回答说:"小恩小惠没有普及,民众不会跟从的。"庄公说:"祭祀用的牲畜、玉器、丝织品,我不敢虚报,一定诚实。"曹刿回答说:"小的诚实不能使人信服,神灵不会保佑的。"庄公说:"大大小小的案件,虽然不能一一明察,但一定根据实情处理。"曹刿回答说:"这是忠于职守的表现,可以凭这个作战。作战时请让我跟随。"
庄公和他同乘一辆车,在长勺作战。庄公准备击鼓。曹刿说:"还不行。"齐军击了三次鼓。曹刿说:"可以了!"齐军大败。庄公准备驱车追赶。曹刿说:"还不行。"下车察看齐军的车辙,登上车前横木瞭望齐军,说:"可以了。"于是追赶齐军。
已经战胜后,庄公问其中的缘故。曹刿回答说:"作战,靠的是勇气。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最旺盛,第二次就衰退了,第三次就竭尽了。他们的士气竭尽而我们的士气旺盛,所以战胜了他们。大国,难以预料,怕有埋伏。我看到他们的车辙混乱,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,所以追赶他们。"
创作背景
本文记载的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场重要战役。鲁庄公十年(前684年),齐国攻打鲁国,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了胜利。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。
春秋时期,齐国是东方大国,鲁国相对较弱。齐桓公即位后,想要称霸诸侯,鲁国成为其扩张的目标。长勺之战是齐桓公称霸过程中的重要战役,也是鲁国维护自身独立的关键一战。
曹刿是鲁国的平民,他主动请缨参与国事,体现了春秋时期士人参与政治的特点。他的"一鼓作气"理论成为后世军事学的重要思想。
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军事智慧。曹刿的军事思想不仅帮助鲁国取得了胜利,也体现了古代军事家的战略眼光。
作品赏析
整体赏析
这篇文章是《左传》中著名的军事文章之一,体现了曹刿的军事智慧和战略思想。文章结构严谨,层次分明,通过战前准备、战时指挥、战后总结三个部分,完整地展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。
文章的语言简洁有力,特别是曹刿的对话,字字珠玑,句句在理。他的"一鼓作气"理论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,也成为后世军事学的重要思想。
文章的主旨深刻,通过曹刿论战这一具体事件,揭示了军事指挥的重要性和战略思维的价值。
艺术特色
结构严谨:文章按照战前、战时、战后的顺序,层次分明,逻辑清晰。
语言简洁:全文语言精练,特别是曹刿的对话,言简意赅,具有很强的说服力。
人物形象鲜明:曹刿的智慧、勇敢,庄公的虚心纳谏,都通过简洁的语言得到了很好的体现。
军事思想深刻:文章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,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深刻的军事思想。
名家点评
- 清·吴楚材、吴调侯《古文观止》:"曹刿论战,言军事之要,可谓军事家的智慧。"
- 明·归有光《世宗实录》:"此左氏议论之精者,言军事之要,可为后世法。"
作者简介
左丘明(约前502一前422),春秋末期史学家。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,孔子编订六经,左丘明为解析六经之一《春秋》而著《左传》,亦著《国语》。《左传》《国语》两书记录不少西周、春秋的重要史事,史料翔实,文笔生动,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。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,被史学界推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,被誉为"百家文字之宗,万世古文之祖""文宗史圣""经臣史祖",孔子、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"君子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