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郑交质
原文
郑武公¹、庄公²为平王³卿士⁴。王贰⁵于虢⁶,郑伯⁷怨王。王曰:"无之。"故周郑交质⁸。王子狐⁹为质¹⁰于郑,郑公子忽¹¹为质于周。
王崩¹²,周人将畀¹³虢公政¹⁴。四月,郑祭足¹⁵帅师¹⁶取温¹⁷之麦。秋,又取成周¹⁸之禾¹⁹。周郑交恶²⁰。
君子²¹曰:"信不由中²²,质无益也。明恕²³而行,要²⁴之以礼,虽无有质,谁能间²⁵之?苟有明信²⁶,涧溪沼沚²⁷之毛²⁸,蘋蘩²⁹蕴藻³⁰之菜³¹,筐筥³²錡釜³³之器³⁴,潢污³⁵行潦³⁶之水³⁷,可荐³⁸于鬼神,可羞³⁹于王公,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,行之以礼,又焉用质?《风》有《采蘩》、《采蘋》⁴⁰,《雅》有《行苇》、《泂酌》⁴¹,昭⁴²忠信也。"
注释译文
词语注释
- 郑武公:郑国国君,名掘突,谥号武
- 庄公:郑庄公,名寤生,郑武公之子
- 平王:周平王,名宜臼,东周第一代天子
- 卿士:周王室的执政大臣
- 贰:有二心,背叛
- 虢:指西虢公,周王室的大臣
- 郑伯:指郑庄公
- 交质:互相交换人质
- 王子狐:周平王的儿子,名狐
- 质:人质
- 公子忽:郑庄公的儿子,名忽
- 崩:天子死称崩
- 畀:给予,授予
- 政:政权,执政
- 祭足:郑国大夫,字仲
- 帅师:率领军队
- 温:地名,在今河南温县
- 成周:地名,在今河南洛阳
- 禾:谷物,粮食
- 交恶:关系恶化,互相仇视
- 君子:道德高尚的人,这里指作者
- 信不由中:诚信不是发自内心
- 明恕:明达宽恕
- 要:约束,要求
- 间:离间,挑拨
- 明信:明达诚信
- 涧溪沼沚:山涧、小溪、池塘、小洲
- 毛:草木
- 蘋蘩:水草名
- 蕴藻:水草名
- 菜:野菜
- 筐筥:竹器,筐是方的,筥是圆的
- 錡釜:炊具,錡是有足的锅,釜是无足的锅
- 器:器具
- 潢污:积水
- 行潦:路上的积水
- 水:水
- 荐:进献
- 羞:进献
- 《采蘩》、《采蘋》:《诗经·召南》中的两首诗
- 《行苇》、《泂酌》:《诗经·大雅》中的两首诗
- 昭:显示,表明
白话译文
郑武公、郑庄公是周平王的执政大臣。周平王对西虢公有二心,郑庄公怨恨周平王。周平王说:"没有这回事。"所以周王室和郑国互相交换人质。周平王的儿子狐到郑国做人质,郑庄公的儿子忽到周王室做人质。
周平王去世后,周王室的人准备把政权交给西虢公。四月,郑国的祭足率领军队夺取了温地的麦子。秋天,又夺取了成周的谷物。周王室和郑国关系恶化。
君子说:"诚信不是发自内心,人质也没有用。明达宽恕地行事,用礼来约束,即使没有人质,谁能离间他们呢?如果有明达诚信,山涧小溪池塘小洲的草木,蘋蘩蕴藻等野菜,筐筥錡釜等器具,积水路上的水,都可以进献给鬼神,进献给王公,何况君子缔结两国的诚信,用礼来行事,又哪里用得着人质呢?《国风》有《采蘩》、《采蘋》,《大雅》有《行苇》、《泂酌》,都是表明忠信的啊。"
创作背景
本文记载的是春秋初期周王室与郑国之间的一场政治冲突。周平王东迁后,王室衰微,郑国作为周王室的同姓诸侯,世代担任卿士,掌握着周王室的军政大权。郑武公、郑庄公父子相继为周平王的执政大臣,权势很大。
周平王对郑庄公的专权感到不满,想要分权给西虢公,这引起了郑庄公的怨恨。为了缓和矛盾,双方交换人质,但这种方式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。周平王死后,周王室准备将政权交给西虢公,郑国立即采取报复行动,夺取周王室的粮食,双方关系彻底破裂。
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初期"礼崩乐坏"的社会现实,周王室的权威已经衰落,诸侯国开始挑战王室的权威。
作品赏析
整体赏析
这篇文章虽然篇幅短小,但结构完整,层次分明。文章分为三个部分:第一部分叙述周郑交质的背景和过程;第二部分叙述交质后的结果;第三部分通过"君子曰"发表议论,点明文章的主旨。
文章的语言简洁明快,叙事清晰。特别是"君子曰"部分的议论,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对偶句式,如"涧溪沼沚之毛,蘋蘩蕴藻之菜,筐筥錡釜之器,潢污行潦之水",读来朗朗上口,富有节奏感。
文章的主旨深刻,通过周郑交质这一具体事件,揭示了春秋时期礼制崩坏、诚信缺失的社会现实,强调了真正的诚信应该发自内心,而不是依靠外在的约束。
艺术特色
结构严谨:文章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,从背景、过程到结果,再到议论,层次分明,逻辑清晰。
语言精练:全文仅百余字,但包含了丰富的内容,语言简洁有力,没有多余的修饰。
议论深刻:通过"君子曰"的形式,发表了对诚信问题的深刻见解,体现了作者的政治智慧。
修辞优美:运用排比、对偶等修辞手法,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。
名家点评
- 清·吴楚材、吴调侯《古文观止》:"通篇只就'信不由中'四字发挥,而周郑交质之无益,已自了然。"
- 明·归有光《世宗实录》:"此左氏议论之精者,言简而意深。"
作者简介
左丘明(约前502一前422),春秋末期史学家。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,孔子编订六经,左丘明为解析六经之一《春秋》而著《左传》,亦著《国语》。《左传》《国语》两书记录不少西周、春秋的重要史事,史料翔实,文笔生动,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。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,被史学界推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,被誉为"百家文字之宗,万世古文之祖""文宗史圣""经臣史祖",孔子、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"君子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