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楚归晋知罃

原文

晋人归楚公子榖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¹,以求知罃²。于是荀首佐中军矣³,故楚人许之⁴。

王送知罃曰⁵:"子其怨我乎⁶?"对曰⁷:"二国治戎⁸,臣不才⁹,不胜其任¹⁰,以为俘馘¹¹。执事不以衅鼓¹²,使归即戮¹³,君之惠也¹⁴。臣实不才¹⁵,又谁敢怨¹⁶?"

王曰¹⁷:"然则德我乎¹⁸?"对曰¹⁹:"二国图其社稷²⁰,而求纾其民²¹,各惩其忿以相宥也²²,两释纍囚以成其好²³。二国有好²⁴,臣不与及²⁵,其谁敢德²⁶?"

王曰²⁷:"子归²⁸,何以报我²⁹?"对曰³⁰:"臣不任受怨³¹,君亦不任受德³²。无怨无德³³,不知所报³⁴。"

王曰³⁵:"虽然³⁶,必告不谷³⁷。"对曰³⁸:"以君之灵³⁹,累臣得归骨于晋⁴⁰,寡君之以为戮⁴¹,死且不朽⁴²。若从君之惠而免之⁴³,以赐君之外臣首⁴⁴;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⁴⁵,亦死且不朽⁴⁶。若不获命⁴⁷,而使嗣宗职⁴⁸,次及于事⁴⁹,而帅偏师以脩封疆⁵⁰,虽遇执事⁵¹,其弗敢违⁵²。其竭力致死⁵³,无有二心⁵⁴,以尽臣礼⁵⁵。所以报也⁵⁶!"

王曰⁵⁷:"晋未可与争⁵⁸。"重为之礼而归之⁵⁹。

注释译文

词语注释

  1. 晋人归楚公子榖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:晋人,晋国人;归,归还;楚,楚国;公子榖臣,人名;与,和;连尹襄老,人名;之,的;尸,尸体;于,给;楚,楚国
  2. 以求知罃:以,来;求,换取;知罃,人名
  3. 于是荀首佐中军矣:于是,因此;荀首,人名;佐,辅佐;中军,中军;矣,了
  4. 故楚人许之:故,所以;楚人,楚国人;许,答应;之,这件事
  5. 王送知罃曰:王,楚王;送,送别;知罃,人名;曰,说
  6. 子其怨我乎:子,您;其,会;怨,怨恨;我,我;乎,吗
  7. 对曰:对,回答;曰,说
  8. 二国治戎:二国,两国;治戎,交战
  9. 臣不才:臣,我;不才,没有才能
  10. 不胜其任:不,不;胜,胜任;其,这个;任,任务
  11. 以为俘馘:以,被;为,作为;俘馘,俘虏
  12. 执事不以衅鼓:执事,您;不,不;以,用;衅鼓,用血涂鼓
  13. 使归即戮:使,让;归,回去;即,就;戮,杀
  14. 君之惠也:君,您;之,的;惠,恩惠;也,啊
  15. 臣实不才:臣,我;实,确实;不才,没有才能
  16. 又谁敢怨:又,又;谁,谁;敢,敢;怨,怨恨
  17. 王曰:王,楚王;曰,说
  18. 然则德我乎:然则,那么;德,感激;我,我;乎,吗
  19. 对曰:对,回答;曰,说
  20. 二国图其社稷:二国,两国;图,图谋;其,它们的;社稷,国家
  21. 而求纾其民:而,并且;求,寻求;纾,缓解;其,它们的;民,民众
  22. 各惩其忿以相宥也:各,各自;惩,惩戒;其,它们的;忿,愤怒;以,来;相,互相;宥,宽恕;也,啊
  23. 两释纍囚以成其好:两,两国;释,释放;纍囚,俘虏;以,来;成,成就;其,它们的;好,友好
  24. 二国有好:二国,两国;有,有;好,友好
  25. 臣不与及:臣,我;不,不;与,参与;及,涉及
  26. 其谁敢德:其,这;谁,谁;敢,敢;德,感激
  27. 王曰:王,楚王;曰,说
  28. 子归:子,您;归,回去
  29. 何以报我:何以,用什么;报,报答;我,我
  30. 对曰:对,回答;曰,说
  31. 臣不任受怨:臣,我;不,不;任,承担;受,接受;怨,怨恨
  32. 君亦不任受德:君,您;亦,也;不,不;任,承担;受,接受;德,恩德
  33. 无怨无德:无,没有;怨,怨恨;无,没有;德,恩德
  34. 不知所报:不,不;知,知道;所报,所报答的
  35. 王曰:王,楚王;曰,说
  36. 虽然:虽然,虽然如此
  37. 必告不谷:必,必须;告,告诉;不谷,我
  38. 对曰:对,回答;曰,说
  39. 以君之灵:以,凭借;君,您;之,的;灵,威灵
  40. 累臣得归骨于晋:累臣,被俘的臣子;得,能够;归,回到;骨,尸骨;于,到;晋,晋国
  41. 寡君之以为戮:寡君,我国国君;之,如果;以,把;为,作为;戮,杀
  42. 死且不朽:死,死;且,也;不,不;朽,朽烂
  43.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:若,如果;从,听从;君,您;之,的;惠,恩惠;而,并且;免,赦免;之,我
  44. 以赐君之外臣首:以,把;赐,赐给;君,您;之,的;外臣,外臣;首,荀首
  45. 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:首,荀首;其,将;请,请求;于,向;寡君,我国国君;而,并且;以,把;戮,杀;于,在;宗,宗庙
  46. 亦死且不朽:亦,也;死,死;且,也;不,不;朽,朽烂
  47. 若不获命:若,如果;不,不;获,获得;命,命令
  48. 而使嗣宗职:而,就;使,让;嗣,继承;宗职,宗族职务
  49. 次及于事:次,按次序;及,到;于,在;事,政事
  50. 而帅偏师以脩封疆:而,并且;帅,率领;偏师,偏师;以,来;脩,修整;封疆,边疆
  51. 虽遇执事:虽,即使;遇,遇到;执事,您
  52. 其弗敢违:其,我;弗,不;敢,敢;违,违背
  53. 其竭力致死:其,我;竭,竭尽;力,力量;致,达到;死,死
  54. 无有二心:无,没有;有,有;二心,二心
  55. 以尽臣礼:以,来;尽,尽到;臣礼,臣子的礼节
  56. 所以报也:所以,用来;报,报答;也,啊
  57. 王曰:王,楚王;曰,说
  58. 晋未可与争:晋,晋国;未,不;可,可以;与,和;争,争战
  59. 重为之礼而归之:重,隆重;为,举行;之,他;礼,礼节;而,并且;归,送归;之,他

白话译文

晋国人归还楚国公子榖臣和连尹襄老的尸体给楚国,来换取知罃。因此荀首辅佐中军,所以楚国人答应了。

楚王送别知罃说:"您会怨恨我吗?"知罃回答说:"两国交战,我没有才能,不能胜任这个任务,被作为俘虏。您不用我的血涂鼓,让我回去接受杀戮,这是您的恩惠。我确实没有才能,又谁敢怨恨?"

楚王说:"那么感激我吗?"知罃回答说:"两国图谋它们的国家,并且寻求缓解它们的民众,各自惩戒它们的愤怒来互相宽恕,两国释放俘虏来成就它们的友好。两国有友好,我没有参与涉及,这谁敢感激?"

楚王说:"您回去,用什么报答我?"知罃回答说:"我不承担接受怨恨,您也不承担接受恩德。没有怨恨没有恩德,不知道所报答的。"

楚王说:"虽然如此,必须告诉我。"知罃回答说:"凭借您的威灵,被俘的臣子能够回到晋国,我国国君如果把我作为杀戮,死了也不朽烂。如果听从您的恩惠而赦免我,把我赐给您的外臣荀首;荀首将向我国国君请求而把我杀戮在宗庙,也死了也不朽烂。如果不获得命令,而让我继承宗族职务,按次序到政事,并且率领偏师来修整边疆,即使遇到您,我不敢违背。我竭尽全力达到死,没有二心,来尽到臣子的礼节。这就是用来报答的!"

楚王说:"晋国不可以与它争战。"隆重地为他举行礼节而送他回去。

创作背景

本文记载的是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之间的重要外交事件。鲁成公三年(前588年),晋国归还楚国俘虏,换取被俘的知罃,知罃在回国前与楚王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外交对话。

春秋时期,晋国与楚国是两大强国,两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。这次事件发生在两国交换俘虏的过程中,知罃作为晋国的俘虏,在回国前与楚王进行了一场关于恩怨、恩德和报答的深刻对话。

知罃是晋国的大夫,他运用外交智慧,通过巧妙的语言艺术,既维护了晋国的尊严,又体现了春秋时期士人的品格。他的外交辞令不仅体现了政治智慧,也展现了春秋时期外交家的语言艺术。

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外交智慧。知罃的外交辞令不仅维护了晋国的尊严,也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家的政治智慧。

作品赏析

整体赏析

这篇文章是《左传》中著名的外交文章之一,体现了知罃的外交智慧和语言艺术。文章结构严谨,层次分明,通过知罃与楚王的外交对话,展现了春秋时期外交家的政治智慧。

文章的语言优美,特别是知罃的外交辞令,既委婉又坚定,既谦逊又强硬。他通过巧妙的语言艺术,巧妙地表达了晋国的立场,体现了春秋时期外交家的语言艺术。

文章的主旨深刻,通过知罃不辱命这一具体事件,揭示了春秋时期外交关系的重要性和政治家的政治智慧。

艺术特色

  1. 结构严谨:文章按照对话的顺序,层次分明,逻辑清晰。

  2. 语言优美:全文语言典雅,特别是知罃的外交辞令,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文学性。

  3. 人物形象鲜明:知罃的智慧、机智,楚王的霸气、好奇,都通过简洁的语言得到了很好的体现。

  4. 外交智慧深刻:文章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,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深刻的外交智慧。

名家点评

  • 清·吴楚材、吴调侯《古文观止》:"知罃不辱命,言外交之要,可谓外交家的智慧。"
  • 明·归有光《世宗实录》:"此左氏议论之精者,言外交之要,可为后世法。"

作者简介

左丘明(约前502一前422),春秋末期史学家。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,孔子编订六经,左丘明为解析六经之一《春秋》而著《左传》,亦著《国语》。《左传》《国语》两书记录不少西周、春秋的重要史事,史料翔实,文笔生动,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。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,被史学界推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,被誉为"百家文字之宗,万世古文之祖""文宗史圣""经臣史祖",孔子、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"君子"。

Released under the MIT Licens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