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郑庄公戒饬守臣

原文

秋七月,公会齐侯、郑伯伐许¹。庚辰,傅于许²。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³以先登,子都⁴自下射之,颠⁵。瑕叔盈⁶又以蝥弧登,周麾⁷而呼曰:"君登矣!"郑师毕登。壬午⁸,遂入许。许庄公奔卫⁹。齐侯以许让公¹⁰。公曰:"君谓许不共¹¹,故从君讨之。许既伏其罪矣。虽君有命,寡人弗敢与闻¹²。"乃与郑人¹³。

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,曰:“天祸许国,鬼神实不逞(chěng)于许君,而假手于我寡人,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,其敢以许自为功乎?寡人有弟,不能和协,而使糊其口于四方,其况能久有许乎?吾子⑽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,吾将使获⑾也佐吾子。若寡人得没【(mò)通殁】于地,天其以礼悔祸于许,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,唯我郑国之有请谒(yè)焉,如旧昏【通婚】媾⑿,其能降以相从也。无滋他族实逼处此,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。吾子孙其覆亡(灭亡之意)之不暇,而况能禋(yīn)祀许乎?寡人之使吾子处此,不惟许国之为,亦聊以固吾圉(yǔ)也。”乃(于是)使公孙获处许西偏,曰:“凡而⒃器用财贿,无置于许。我死,乃⒅亟(在这里读jí)去之!吾先君新邑于此,王室而既卑矣,周之子孙日失其序。夫许,大[tài]岳之胤(yìn)也。天而既厌周德矣,吾其能与许争乎?”

君子谓郑庄公"于是乎有礼。礼,经国家,定社稷,序人民,利后嗣者也。许,无刑而伐之,服而舍之,度德而处之,量力而行之,相时而动,无累后人,可谓知礼矣。"

注释译文

词语注释

  1. :许国,姜姓诸侯国,在今河南许昌
  2. 傅于许:逼近许国都城
  3. 蝥弧:郑庄公的旗帜名称
  4. 子都:郑国大夫,名公孙阏
  5. :倒下,这里指颍考叔被射死
  6. 瑕叔盈:郑国大夫
  7. 周麾:挥舞旗帜
  8. 壬午:古代纪日,指攻入许国的日子
  9. 奔卫:逃奔到卫国
  10. 让公:把许国让给鲁隐公
  11. 不共:不供职,不履行义务
  12. 与闻:参与,过问
  13. 与郑人:把许国交给郑国
  14. 百里:许国大夫
  15. 许叔:许庄公的弟弟
  16. 东偏:东部边境
  17. 不逞:不满意,不称心
  18. 假手:借手,借助
  19. 共亿:和睦相处
  20. 糊其口:糊口,谋生
  21. 抚柔:安抚,治理
  22. :公孙获,郑国大夫
  23. 没于地:死后埋葬
  24. 悔祸:停止降祸
  25. 无宁:不如,宁可
  26. 复奉:重新执掌
  27. 请谒:请求,拜见
  28. 昏媾:婚姻关系
  29. 降以相从:降心相从,顺从
  30. :滋生,产生
  31. 实逼处此:实际逼迫占据这里
  32. 覆亡:覆灭,灭亡
  33. 禋祀:祭祀
  34. :边境,边疆
  35. 西偏:西部边境
  36. 财贿:财物
  37. 亟去:赶快离开
  38. 新邑:新建都邑
  39. 既卑:已经衰落
  40. 失其序:失去秩序
  41. 大岳:太岳,四岳之一
  42. :后代,后裔
  43. 厌周德:厌恶周朝的德行

白话译文

秋季七月,鲁隐公会合齐侯、郑伯攻打许国。庚辰日,军队逼近许国都城。颍考叔拿着郑庄公的蝥弧旗率先登城,子都从下面射他,颍考叔倒下。瑕叔盈又拿着蝥弧旗登城,挥舞旗帜呼喊道:"君主登城了!"郑国军队全部登城。壬午日,于是攻入许国。许庄公逃奔到卫国。齐侯把许国让给鲁隐公。隐公说:"您说许国不供职,所以跟随您讨伐它。许国已经伏罪了。虽然您有命令,我不敢参与。"于是把许国交给郑国。

郑庄公派许国大夫百里侍奉许叔居住在许国东部边境,说:"上天降祸给许国,鬼神确实对许君不满意,而借我的手来惩罚,我只有一两个父兄不能和睦相处,哪里敢把许国当作自己的功劳呢?我有弟弟,不能和睦相处,而让他到四方去谋生,何况能长久占有许国呢?您要侍奉许叔来安抚这里的民众,我将派公孙获来辅佐您。如果我能够寿终正寝,上天也许会以礼停止降祸给许国,不如让许公重新执掌他的社稷,只要我郑国有请求,就像旧的婚姻关系一样,他能够降心相从。不要让其他族类实际逼迫占据这里,来与我郑国争夺这块土地。我的子孙连覆灭都来不及,何况能祭祀许国呢?我让您居住在这里,不只是为了许国,也是聊以巩固我的边疆。"于是派公孙获居住在许国西部边境,说:"凡是您的器具财物,不要放在许国。我死后,就赶快离开!我的先君新建都邑在这里,王室已经衰落了,周朝的子孙一天天失去秩序。许国,是太岳的后代。上天已经厌恶周朝的德行了,我怎么能与许国争夺呢?"

君子说郑庄公"在这件事上是有礼的。礼,是治理国家,安定社稷,使人民有序,有利于后代的东西。许国,没有刑罚就讨伐它,服罪了就赦免它,根据德行来处理,根据力量来行动,看准时机而动,不连累后人,可以说是懂得礼了。"

创作背景

本文记载的是春秋时期郑国的一场军事行动。鲁隐公十一年(前712年),鲁隐公、齐僖公、郑庄公联合攻打许国,最终郑国获得了许国的控制权。

春秋时期,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,争夺土地和人口。许国是一个小国,夹在几个大国之间,经常成为大国争夺的对象。郑庄公在攻占许国后,没有直接吞并,而是采取了较为温和的统治方式,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。

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和郑庄公的政治手腕。他既通过军事手段获得了实际利益,又通过礼制的外衣来包装自己的行为,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家的典型特征。

作品赏析

整体赏析

这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,但内容丰富,层次分明。文章分为三个部分:第一部分叙述攻占许国的过程;第二部分详细记录郑庄公对守臣的训诫;第三部分通过"君子曰"发表议论,评价郑庄公的行为。

文章的语言简洁有力,特别是郑庄公的训诫部分,逻辑严密,说理透彻。他不仅分析了当前的形势,还预见了未来的发展,体现了古代政治家的远见卓识。

文章的主旨深刻,通过郑庄公戒饬守臣这一具体事件,揭示了春秋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礼制思想的重要作用。

艺术特色

  1. 结构严谨:文章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,从军事行动到政治安排,再到历史评价,层次分明,逻辑清晰。

  2. 语言精练:全文语言简洁有力,没有多余的修饰,特别是郑庄公的训诫,字字珠玑,句句在理。

  3. 说理透彻:郑庄公的训诫运用了对比的手法,通过分析当前形势和未来趋势,突出了政治智慧的重要性。

  4. 人物形象鲜明:郑庄公的深谋远虑、政治手腕,都通过简洁的语言得到了很好的体现。

名家点评

  • 清·吴楚材、吴调侯《古文观止》:"郑庄公戒饬守臣,言简而意深,可谓政治家的智慧。"
  • 明·归有光《世宗实录》:"此左氏议论之精者,言简而意深,可为后世法。"

作者简介

左丘明(约前502一前422),春秋末期史学家。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,孔子编订六经,左丘明为解析六经之一《春秋》而著《左传》,亦著《国语》。《左传》《国语》两书记录不少西周、春秋的重要史事,史料翔实,文笔生动,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。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,被史学界推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,被誉为"百家文字之宗,万世古文之祖""文宗史圣""经臣史祖",孔子、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"君子"。

Released under the MIT Licens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