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chēng檉):

树名,怪柳。也叫“三春柳”或“红柳”。《诗经·大雅·皇矣》:“启之辟之,其~其椐(jū)。”(椐:一种灌木。)

chēng):

玉声。《说文》:“~,玉声也。”[琤琤]1.玉石声。李商隐《燕台·春》诗:“香眠冷衬~~珮。”2.琴声。孟郊《听琴》诗:“前溪忽调琴,隔林寒~~。”3.水声。《梁书·张缵(zuǎn)传》:“风瑟瑟以鸣松,水~~而响谷。”

chēng稱):

➀ (chèng)秤。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。《淮南子·时则》:“角斗~。”(角:指校正。)这个意义后来写作“秤”。

➁ 称量。《商君书·算地》:“度而取长,~而取重。”

➂ 举起。《诗经·风·七月》:“~彼兕觥(sì gōng)。”(兕觥:用犀牛角做的酒器。)推举,举用。《左传·襄公三年》:“祁奚请老,晋侯问嗣焉,~解(xiè)狐。”(解狐:人名。)[称兵]举兵,兴兵。《左传·襄公八年》:“女(rǔ)何故~~玉蔡?”(女:你。)

➃ 称颂,赞许。《商君书·徕名》:“此四王者,万世之所~也,以为圣王也,然其道犹不能取用于后。”(四王:指尧、舜、汤、武。)

➄ 称作,号称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今秦王欲吞天下,~帝而治。”声言,声称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:“~疾归乡里。”

➅ chèn(趁)。相称,合适,配得上。《荀子·富国》:“德必~位,位必~禄,禄必~用”。《世说新语·贤媛》:“若不~职,臣受其罪。”成语有“称心如意”。

chēng):

红色。《诗经·周南·汝坟》:“鲂(fáng)鱼~尾。”(鲂:一种淡水鱼。)陆游《养疾》诗:“枫林晓渐~。”

chēng):

同“赪”。浅红色。《仪礼·士丧礼》:“幎(mì)目用缁(zī),方尺二寸,~里。”(幎目:覆盖死者面部的巾帕。缁:黑色帛。里:里层。)

chēng):

[噌吰(hóng)]象声词。形容钟鼓声。司马相如《长门赋》:“声~~而似钟音。”苏轼《石钟山记》:“大声发于水上,~~如钟鼓不绝。”

chēng):

瞪着眼睛直视。《管子·小问》:“~然视。”成语有“瞠目结舌”。

chéng):

➀ 完成,实现。《诗经·大雅·灵台》:“庶民攻之,不日~之。”李斯《谏逐客书》:“使秦~帝业。”成功,与“败”相对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~败之机,在于今日。”

➁ 成为。《礼记·学记》:“玉不琢,不~器。”成长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(万物)各得其养以~。”(养:指滋养。)

➂ 已定的,现成的。《诗经·周颂·昊天有成命》:“昊天有~命,二后受之。”(二后:指文王、武王。)《三国志·蜀书·蒋琬费祎传评》:“咸承诸葛之~规,因循而不革。”

➃ 和解,不打仗。《左传·成公十一年》:“秦晋为~。”

➄ 重叠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刑者相半于道,而死人日~积于市。”

➅ 十里见方的地方为一成。《左传·哀公元年》:“有田一~。”

chéng):

➀ 真心,不虚伪。《礼记·乐记》:“著~去伪,礼之经也。”《列子·汤问》:“帝感其~。”

➁ 确实,的确。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:“沛公~欲背项羽邪?”

➂ 表示假设,相当于现代汉语“果真”。《史记·张耳陈馀列传》:“~听臣之计,可不攻而降城。”王安石《上皇帝万言书》:“~贤能也,然后随其德之大小,才之高下而官使之。”

chéng):

➀ 城墙。《诗经·风·静女》:“静女其姝,俟我于~隅。”李贺《雁门太守行》:“黑云压~~欲摧。”修筑城墙。《汉书·高帝纪》:“令天下县邑~。”

➁ 城邑。《史记·吴起传》:“魏文侯以为将,击秦,拔五~。”(以为将:指让吴起作为将军。)【辩】城,郭。“城”与“郭”并称时,“城”指内城,“郭”指外城。“城”、“郭”连用时,泛指城。

chéng):

容纳。《说文》:“~,屋所容受也。”[皇宬][皇史宬]明清皇帝收藏历代帝王实录、秘典的地方。黄宗羲《谈孺木墓表》:“皇~烈焰,国灭儿史亦随灭。”《清史稿·礼志八》:“乾隆间,定实录,圣训归皇史~。”

chéng):

➀ 辅助。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相国、~相,皆秦官,金印、紫绶,掌~天子助理万机。”(掌:主管。万机:指国家政事。)[丞相]宰相。《汉书·周勃传》:“于是乃以太尉勃为右~~。”

➁ 秦汉以后各级地方长官的副职。如“县丞”、“府丞”。

➂ 通“承”。秉承,承受。《史记·张汤传》:“于是~上指,请造白金及五铢钱。”(上指:皇帝的意旨。)

➃ zhěng。通“拯”。救。扬雄《羽猎赋》:“~民乎农桑。”(乎:于。)

chéng):

➀ 呈现,显出。曹植《洛神赋》:“皓质~露”。《梁书·王筠传》:“此诗指物~形,无假题署。”

➁ 恭敬地送上。李白《与韩荆州书》:“缮(shàn)写~上。”(缮写:抄写。)

➂ 通“程”。定量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日夜有~,不中~不得休息。”

chéng):

➀ 度量衡的总名。《荀子·致士》:“~者,物之准也。”(准:标准。)

➁ 定量。《汉书·刑法志》:“昼断狱,夜理书,自~决事。”(自程决事:自己按定额处理事情。)

➂ 法度,法规。《韩非子·难一》:“中(zhòng)~者赏,弗中~者诛。”(中:合乎。弗:不。)《吕氏春秋·慎行》:“始而相与,久而相信,卒而相亲,后世以为法~。”效法。屈原《远游》:“高阳邈以远兮,余将焉所~?”(高阳:颛顼,五帝之一。邈:远。)

➃ 衡量,估量。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:“武帝既招英俊,~其器能。”(器能:才能。)

➄ 表现。仲长统《昌言·理乱》:“拥甲兵与我角才智,~勇力与我竞雌雄。”(甲兵:指军队。角:较量。)

➅ 路程(后起意义)。白居易《同李十一醉忆元九》诗:“忽忆故人天际去,计~今日到梁州。”

chéng):

➀ 裸体。《战国策·韩策一》:“秦人捐甲徒~以趋敌。”(捐:弃。徒:赤脚。)

➁ 系玉佩的带子。《方言》卷四:“佩𫄛(紟(jīn))谓之~。”(𫄛:丝带。)

chéng):

酒醒后神智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。《诗经·小雅·节南山》:“忧心如~,谁秉国成?”《晏子春秋·谏上》:“景公饮酒,~,三日而后发。”(发:指起身。)

chéng棖):

➀ 竖立在门旁的木柱。《礼记·玉藻》:“大夫中~与𫔶(niè)之间。”(𫔶:竖立在门中央的短柱。)

➁ 通“掁”。触动,碰撞。《抱朴子·外篇疾谬》:“不~人之所讳。”

➂ 通“橙”。橙子。梅尧臣《述酿赋》:“渍(zì)以椒桂,侑(yòu)以~橘。”(渍:浸泡。侑:劝人进食。)

chéng):

触动,碰撞。杜甫《四松》诗:“终然~拨损,得愧千叶黄。”(拨:拨动,碰撞。)

chéng):

➀ 捧着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~饮而进献。”(饮:喝的东西。)敬词。相当于现代汉语的“奉陪”、“奉送”中的“奉”。白居易《与元九书》:“常欲~答来旨。”(来旨:来信中的意思。)

➁ 接受,承受,表示在下的接受在上的命令或吩咐。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苟列定矣,敢不~命?”

➂ 继承,接续。《后汉书·班彪传》:“汉~秦制。”成语有“承上启下”。

➃ 通“乘”。趁着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伺强大之间,~强大之敝。”(伺:观察。间:缝隙。敝:指衰败。)

➄ 通“丞”。辅助。《左传·哀公十八年》:“使帅师而行,请~。”(请承:指王任命辅佐者。)

chéng乗):

➀ 驾车,驱马拉车。《墨子·亲士》:“良马难~,然可以任重致远。”乘船。《诗经·风·二子乘舟》:“二子~舟。”

➁ 登,升。《列子·黄帝》:“俱~高台。”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兴关内卒~塞。”(乘塞:登塞,即守塞。)

➂ 趁着,凭借。

chéng懲):

➀ 因受打击而引起警戒或不再干。《诗经·周颂·小》:“予其~而毖后患。”(予:我。其:语气词。表示期望。毖:谨慎。)屈原《九歌·国殇》:“首身离兮心不~。”(首身离:头与身体分开。)

➁ 责罚,处罚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无恶不~,无善不显。”(显:指表扬。)成语有“惩一警百”。

➂ 苦于。《列子·汤问》:“~山北之塞,出入之迂夜。“(塞:阻塞。迂:绕远路。)

chéng堘):

田间的土埂。李贺《南园十三首》诗之二:“宫北田~晓气酣。”(晓:清晨。酣:浓。)

chéng):

”乘“的本字。

➀ 乘坐,驾驭。 屈原《离骚》:“吾令丰隆~云兮,求宓(mì)妃之所在。”(丰隆:云神。宓妃:女神。)《汉武帝内传》:“或驾龙虎,或~狮子。”

➁ shèng(剩)。兵车。宋玉《九辩》:“前轻辌之锵锵兮,后辎~之从从。”(轻:轻捷的车。辌:开有窗户的卧车。从从:连续随行的样子。)

chéng):

chéng):

➀ 快心,称意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淫刑以~,谁则无罪?”(淫:指滥用。)放任,放肆。柳宗元《三戒》:“不知推己之本,而乘物以~。”(靠外界条件而放纵逞强。)

➁ 炫耀,显示。《韩非子·说林下》:“势不便,非所以~能也。”(情势不便,就不能显示才能。)

chéng):

chèng稱):

Released under the MIT Licens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