兵
(bīng):
➀ 兵器,武器。《诗经·秦风·无衣》:“修我甲~。”(甲:铠甲。)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斩木为~,揭竿为旗。”(揭:举。)成语有“短兵相接。”o又o用兵器伤害人。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:“左右欲~之。”
➁ 军事,战争。《孙子兵法·计篇》:“~者,国之大事也。”《汉书·匈奴传》:“~连祸结三十余年。”
➂ 军队。曹操《置屯田令》:“夫定国之术,在于强~足食。”o又o兵士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传》:“将军贺达等将~万人。”(将:率领。)【辩】兵,卒,士。见“卒”字。
掤
(bīng):
箭筒盖子。《诗经·郑风·大叔于田》:“抑释~忌。”(抑、忌:语气词。释:放下。)
丙
(bǐng):
天干的第三位。见“干1”字。又作“第三”的代称。[丙夜]旧时把一夜分为五更,丙夜指三更,即晚上十二点。《南史·梁武帝纪下》:“先是一日~~,南郊令解涤之等到郊所履行。”
炳
(bǐng):
➀ 光明,显著。《周易·革》:“大人虎变,其文~也。”(虎变:如虎的毛皮,至冬而变。文:斑纹。)《汉书·刘向传》:“使是非~然可知。”[炳炳][炳然]光耀、显明的样子。《汉书·司马相如传下》:“采色玄耀,炳炳辉煌。”(玄耀:光彩夺目的样子。玄:通“炫”。)
➁ 点燃。《说苑·建本》:“老而好学,如~烛之明。”
柄
(bǐng):
斧柄,泛指器物的把儿。《墨子·备城门》:“长斧,~长八尺。”贾思勰《齐民要术·耕田》:“刬(chǎn)~长三尺。”(刬:一种农具。)o喻o权柄。《韩非子·问田》:“治天下之~。”又如“国~”、“政~”。o引o根本。《周易·系辞下》:“谦,德之~也。”
秉
(bǐng):
➀ 一把庄稼。《诗经·小雅·大田》:“彼有遗~。”(彼:那边。遗秉:指收获后掉在田里一把一把的庄稼。)
➁ 手拿着,持着。《诗经·邶风·简兮》:“右手~翟。”(翟:指山雉的尾羽。)成语有“秉烛待旦”。o引o主持,掌握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吕布传》:“共~朝政。”今有熟语“秉公执法”。o又o保持,坚持。《诗经·周颂·清庙》:“济济多士,~文之德。”(济济:众多的样子。文:指周文王。)
➂ 通“柄”。权力,权柄。《罐子·小匡》:“治国不失~。”
➃ 古代容量单位。十六斛为一秉。《礼记·仪礼》:“十斗曰斛,十六斗曰䉤(shǔ),十䉤曰~。”
屏
(bǐng):
见屏(píng)。
禀
(bǐng稟):
➀ 受,承受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六年》:“先王所~于天地,以其为民也。”柳宗元《非国语下·戮仆》:“仆,~命者也。”(仆:指驾车的人。)[禀性][禀气]指所谓天生的性情、气质。《后汉书·郦炎传》:“贤愚岂常类,~性在清浊。”陶潜《饮酒》诗:“~气寡所谐。”(生性和人很少合得来。)
➁ 旧时指下对上报告(后起意义)。如“禀报”、“禀告”。
➂ lǐn凛(凜)。通“廪”。粮仓。《管子·轻重甲》:“请使州有一~。”o又o给予谷物。仲长统《昌言·损益》:“天灾流行,开仓库以~贷。”(贷:借。)
鞞
(bǐng):
➀ 刀剑套。《诗经·大雅·公刘》:“维玉及瑶,~琫容刀。”(琫:刀把上的装饰物。容刀:装饰过的佩刀。)
➁ pí(脾)。通“鼙”。古代祀神之鼓。《礼记·月令》:“是月也,命乐师修鞀(táo)~鼓。”(鞀:摇鼓。)o又o一种军用小鼓。鲍照《王昭君》诗:“霜~旦夕惊,边笳中夜咽。”
并1
(bìng):
➀ 合并,吞并。《孙膑兵法·威王问》:“营而离之,我~卒而击之。”(营而离之:迷惑敌人,使之分散兵力。营:迷惑。并卒:集中兵力。)《荀子·尧问》:“昔虞不用宫之奇而晋~之。”(昔:从前。虞:国名。宫之奇:人名。之:指虞国。)
➁ 一起,一并。《战国策·燕策二》:“渔者得而~擒之。”
➂ bǐng。通“屏(摒)”。抛弃。《庄子·天运》:“国爵~焉。”(国家给的爵位抛弃不要。)
➃ [并(bīng)州]古地名,在今山西太原一带。【辩】並,并,併。见“并3”字。
并2
(bìng並、竝):
➀ 并行,并列。《荀子·强国》:“则欲自~乎汤武。”(就想把自己和商汤王、周武王并列。)
➁ 一起,一齐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贤者与民~耕而食。”柳宗元《封建论》:“杀守劫令而~起。”(守:郡守。令:县令。)
➂ bàng(棒)。依傍,沿着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~阴山至辽东。”(阴山:山名。辽东:秦代郡名。)这个意义后来写作“傍”。【辩】並,并,併。见“并3”字。
并3
(bìng):
➀ 并行,并列。《汉书·平帝纪》:“亲迎,立轺(yáo),~马。”(立轺:站在小车上。轺:小车。)
➁ 合并,兼并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:“周室微,诸侯力政,争相~。”谢脁《赋贫民田》诗:“敦本抑工商,均业省兼~。”(敦本:重视农业。抑:压制。均:平均。省:减少。)
➂ 一起,一齐。贾谊《治安策》:“高皇帝与诸公~起。”
➃ bǐng。通“屏(摒)”。抛弃。《荀子·强国》:“~己之私欲。”【辩】並(竝),并,併。这三个字在古代并不完全通用。“并”和“併”是同义词,“并”和“並”不是同义词(古音也不相同)。“兼并”的意义写作“并”和“併”,不写作“並(竝)”。一起的意义一般写作“並(竝)”,很少写作“并”和“併”。”依傍“的意义只写作“並(竝)”,”抛弃“的意义只写作“并”和“併”。
病
(bìng):
➀ 病情加重。《论语·子罕》:“子疾~。”o泛o指病,生病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吾固愿见,今吾尚~;~愈,我且往见。”《后汉书·王充传》:“永元中,~卒于家。”(永元:年号。卒:死。)o引o筋疲力尽。《韩非子·初见秦》:“士民疲~于内,霸王之名不成。”
➁ 毛病,弊病。《庄子·让王》:“学而不能行谓之~。”《新唐书·杜希全传》:“献体要八章,砭切政~。”
➂ 担心,忧虑。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君子~无能焉,不~人之不己知也。”《左传·襄公二十四年》:“郑人~之。”【辩】病,疾。“病”常指病得很重,“疾”则常指一般的生病。“疾病”连用时有两种情况。一种情况,“病”含有“病重”的意思。比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亮疾病,卒于军。”译成现代汉语是:“诸葛亮病了,病得很重,死于军中。”另一种情况,“疾病”是同义搭配得双音词,和现代汉语没有区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