边
(biān邊):
➀ 边界,边疆。《盐铁论·利议》:“思念北~之未安。”o引o接壤,靠近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齐~楚。”
➁ 边缘。《礼记·深衣》:“续衽钩~。”(衽:衣襟。钩:曲。)杜甫《登高》诗:“无~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”(落木:落叶。萧萧:落叶声。)o引o旁边。《木兰诗》:“暮宿黄河~。”
笾
(biān籩):
古代祭祀和宴会时盛食品用的一种竹器。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:“具五献之~豆于幕下。”(五献:指五种宴享用的视频。豆:一种木制器皿。)
砭
(biān):
治病刺血的石针。《素问·异法方宜论》:“其治宜~石。”(宜:指应当用。石:石针。)o又o用石针刺穴治病。《史记·仓公传》:“法不当~炙。”(当:应当。)
编
(biān):
➀ 用来穿联竹简的皮条或绳子。刘歆(xīn)《移太常博士书》:“或脱简,或脱~。”(或:有的。)o引o一部书或书的一部分。卢照邻《乐府杂诗序》:“访遗~于四海。”o又o量词。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:“出一~书。”(出:拿出。)
➁ 编写。《韩非子·难三》:“法者,~著之图籍,设之于官府,而布之于百姓者也。”
➂ 交织,编织。《晋书·孙登传》:“夏则~草为裳。”
➃ 排列,编排。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:“目若悬珠,齿若~贝。”(贝:贝壳。)[编户][编户民][编人][编氓]均指编入户口的平民。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夫千乘之王,万家之侯,百室之君,尚犹患贫,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?”《汉书·高帝纪下》:“诸将故与帝为编户民。”(故:过去。)【辩】篇,编。见“篇”字。
甂
(biān):
盆一类的瓦器。《淮南子·说林》:“狗彘不择~瓯而食。”
鞭
(biān):
➀ 皮鞭,鞭子。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:“虽~之长,不及马腹。”成语有“鞭长莫及”。[鞭策]皮鞭和竹鞭。《荀子·性恶》:“前有衔辔之制,后有~~之威。”(衔辔: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。制:控制。)o喻o督促。归有光《示庙中诸生》:“愿更加~~,以成远大。”
➁ 鞭打。《左传·庄公八年》:“~之,见血。”李白《赠友人》诗:“骏马不劳~。”(不劳:指不用。)
贬
(biǎn):
➀ 减少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一年》:“~食省用。”o引o抑制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文帝纪》:“欲屈己以存道,~身以救世。”
➁ 给予低的评价,与“褒”相对。《新唐书·房琯(guǎn)传》:“唐名儒多言琯德器有王佐材,而史载行事亦少~矣。”今有双音词“贬低”。
➂ 降低,降职。《诗经·大雅·召旻》:“我位孔~。”(孔:甚,很。)《旧唐书·刘禹锡传》:“~连州刺史。”(刺史:官名。)
窆
(biǎn):
落葬,将棺木下入墓穴。《周礼·地官·乡师》:“及~,执斧以莅匠师。”(莅:临,到。)o泛o埋葬。萧赜(zé)《加恩京师二县诏》:“~枯掩骼。”(枯:指枯骨。)o又o陆龟蒙《次幽独君韵》:“如何孤~里,犹自读《三坟》?”(三坟:传说中古书名。)
扁
(biǎn):
➀ 扁,平而薄。《后汉书·东夷列传》:“(辰韩)儿生欲令其头~,皆押之以石。”(辰韩:民族名。令:使。押:压。)
➁ 扁额,题字的长方形牌子,挂在门的上面或墙上。《宋史·吴皇后传》:“梦至一亭,~曰侍康。”这个意义后来写作“匾”。
➂ [扁(piān)舟]小船。李白《还山留别金门知己》诗:“~~寻钓翁。”
褊
(biǎn):
➀ 衣服狭小。王充《论衡·自纪》:“夫形大,衣不得~。”(形:形体。)o引o地方狭小。《北史·齐高祖纪》:“土地~狭。”o又o气量狭小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吕布传》:“卓性刚而~。”(卓:董卓。)
➁ 通“扁”。平而薄。贾思勰《齐民要术·种李》:“盐入汁出,然后合盐令萎,手捻之令~。复晒更捻,极~乃止。”
卞
(biàn):
➀ 法,法规。《尚书·顾命》:“临君周邦,率循大~。”(君:统治。率:率领。循:遵循。)
➁ 性急。《左传·定公三年》:“庄公~急而好洁。”(庄公性情急躁但又喜欢清洁。)
抃
(biàn):
鼓掌。《吕氏春秋·古乐》:“帝喾(kù)乃人~。”(帝喾:即高辛氏,传说中古帝名。)
汴
(biàn):
➀ 水名。在今河南荥阳西南。
➁ [汴京]五代梁、晋、汉、周与北宋都定都于唐的汴州。正式称号时东京(梁称东都)开封府,当时又称为汴京。在今河南开封。
忭
(biàn):
喜乐。谢庄《谢赐貂裘表》:“臣欢~自歌。”
弁
(biàn):
➀ 古代用皮革做成的一种帽子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不说~而死于崔氏。”(说:脱,脱掉。)o又o男子成年加冠称弁。《诗经·齐风·甫田》:“未几见兮,突而~兮。”o引o放在最前面。龚自珍《送徐铁孙序》:“乃书是言以~君之诗之端。”又“弁言”即“序言”。
➁ 手发抖,惊恐的样子。《汉书·王莽传下》:“乃壬午誧(bū𫗦)时,有列风雷雨发屋折木之变,予甚~焉,予甚栗焉,予甚恐焉。”【辩】冠,冕,巾,弁,帽。见“冠”字。
拚
(biàn):
详见。
变
(biàn變):
变化,改变。《周易·系辞下》:“《易》穷则~,~则通,通则久。”《商君书·更法》:“虑世事之~。”o引o事变,兵变,突然发生的事件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陛下不图,臣恐其为~也。”o特o灾异,某种反常的自然现象。《宋史·王安石传》:“天~不足畏,祖宗不足法。”
便
(biàn):
➀ 有利,便利。《商君书·更法》:“治世不一道,~国不必法古。”[便宜]1. 利益,好处。常特指对国家有利的事。《汉书·娄敬传》:“臣愿见上言~~。”2.不须请示灵活处置。《史记·萧相国世家》:“即不及奏上,辄以~~施行。”(即:假如。不及上奏:来不及报告皇帝。辄:就。)
➁ 灵便。《庄子·应帝王》:“猿狙之~自山林来。”o引o熟习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吕布传》:“布~弓马。”
➂ 时间副词,相当于现代汉语的“就”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传》:“旬日~退。”(旬日:十天。)
➃ 大小便。《汉书·张安世传》:“郎有醉小~殿上。”
➄ pián。安逸。《墨子·天志中》:“百姓皆得暖衣饱食,~宁无忧。”(宁:平安。)
➅ pián。能说会道。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:“~言多令才。”(令才:美才。)[便便]1.善于辞令的样子。《论语·乡党》:“其在宗庙朝廷,~~言,唯谨尔。”2.肥胖的样子。《后汉书·边韶传》:“边孝先腹~~懒读书,但欲眠。”[便嬖(bì)]君主左右的宠信小臣。《荀子·富国》:“观其~~,则其信者悫(què),是明主已。”(悫:诚实。)又写作“便辟”。
遍
(biàn徧):
➀ 到处,普遍。《荀子·性恶》:“足可以~行天下,然而未尝有能~行天下者也。”(足:脚。)
➁ 量词。次,回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贾逵传》注引《魏略》:“最好(hào)《春秋左传》,及为牧守,常自课读之,月常一~。”(课:规定分量。)
辨
(biàn):
➀ 分辨,辨别。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子张问崇德、~惑。”《荀子·荣辱》:“目~白黑美恶。”
➁ 通“辩”。辩论。《商君书·更法》:“曲学多~。”(曲学:指学识片面的人。)o引o言词动听。《吕氏春秋·荡兵》:“故说虽强,谈虽~,文学虽博,犹不见听。”(文学:指文献。见:被。)
➂ 通“遍”。普遍。《史记·礼书》:“万民和喜,瑞应~至。”
➃ bàn。 通“办”。治理,办理。《荀子·议兵》:“城郭不~,沟池不拑(qián)。”《盐铁论·世务》:“事不豫~,不可以应卒(cù)。”(豫:预先。应:应付。卒:同“猝”。指突变。)
辩
(biàn):
➀ 辩论,申辩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予岂好~哉!予不得已也。”o又o巧辩的话。《韩非子·难势》:“此则积~累辞。”o引o(言词)动听。《墨子·修身》:“务言而缓行,虽~必不听。”(光说而行动跟不上,说得再动听也没人听他的。)o引o有口才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子贡~智而鲁削。”
➁ 通“辨”。辨别。仲长统《昌言·理乱》:“目能~色,耳能~声。”
➂ 通“变”。变化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若夫乘天地之正,而御六气之~,以游无穷者,彼且恶乎待哉?“(正:正气。六气:阴、阳、风、雨、晦、明。恶乎:于何。)
➃ bàn。 通“办”。治理,办理。《淮南子·泰族》:”苍颉(jié)之初,作书以~治百官,领理万事。“(领理:了解,处理。)
➄ 通“遍”,普遍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“望于山川,~于众神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