陂
(bēi):
➀ 山坡,斜坡。《淮南子·俶真》:“是故百姓曼衍,于淫荒之~。”陆游《思故山》诗:“~南~北鸦阵黑,舍西舍东枫叶赤。”
➁ 水边,水岸。《诗经·陈风·泽陂》:“彼泽之~,有蒲与荷。”(泽:水聚集的地方。)
➂ 池塘。《盐铁论·贫富》:“夫寻常之污,不能溉~泽。”(小水坑里的水,不能灌满大的池泽。污:小水坑。)
➃ bì(臂)。倾斜,不平。《周易·泰》:“无平不~,无往不复。”
➄ bì。通“诐”。邪恶。《荀子·成相》:“险~倾侧。”(险:奸险。倾侧:不正。)
➅ [陂陁(pō tuó)]倾斜不平的样子。司马相如《哀秦二世赋》:“登~~之长阪(bǎn)兮。“(阪:山坡。)又写作“陂陀”。
卑
(bēi):
➀ 低下,卑贱。《礼记·中庸》:“譬如登高必自~。”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“先帝不以臣~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。”(先帝:指刘备。鄙:见识短浅。)引贬低。《韩非子·有度》:“~主之名以显其身。”(名:名声。显:显示。)
➁ 地势低。《史记·贾谊传》:“贾生即辞往行,闻长沙~湿。”
➂ 衰微,衰弱。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王室其将~乎。”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自秦孝公以来,周室~微,诸侯相兼。”(相兼:互相吞并。)
➃ bǐ。通“俾”。使。《荀子·宥坐》:“~民不迷。”
碑
(bēi):
➀ 古时宫、庙门前用来观测日影及拴牲畜的竖石。《礼记·祭义》:“君牵牲……既入庙门,丽于~。”(丽:拴。)
➁ 石碑。石上刻着文字,作为纪念物或标记,也用以刻文告。秦代称刻石,汉以后称碑。《后汉书·祢衡传》:“(黄射)尝与衡俱游,共读蔡邕所作~文。”刘勰(xié)《文心雕龙·诔碑》:“自后汉以来,~碣(jié)云起。”(碣:石碑。)
北
(běi):
➀ bèi(背)。相背。《尚书·舜典》:“庶绩咸熙,分~三苗。”(庶绩咸熙:众人功绩都很大。三苗:古部族名。)
➁ 北方。《诗经·邶风·北门》:“出自~门,忧心殷殷。”(殷殷:忧伤的样子。)
➂ 打了败仗往回跑。《孙子兵法·军争》:“佯~勿从。”(敌人假装逃跑,不能追赶。)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吾起兵至今八岁矣,身七十余战,所当者破,所击者服,未尝败~。”
贝
(貝bèi):
➀ 贝壳。《荀子·大略》:“玉~曰唅。”(把玉石宝贝放在死人嘴里叫唅。)
➁ 古代的货币。《汉书·食货志下》:“大~四寸八分以上,二枚为一朋,直二百一十六。”(直:值。)
呗
(bèi):
梵文译音,意为“赞叹”,本指以短偈形式赞唱宗教颂歌。泛诵经,诵经声。慧皎《高僧传·经师论》:“天竺方俗,凡是歌咏法言,皆称为~。”刘长卿《秋夜北山精舍观体如师梵》:“焚香奏仙~,向夕遍空山。”
狈
(bèi):
[狼狈]见“狼”字。
孛
(bèi):
➀ 彗星出现时光芒四射的样子,因以为彗星的别称。《公羊传·昭公十七年》:“有星~于大辰。~者何?彗星也。”
➁ 通“悖”。悖乱,相冲突。《路史·次民氏》:“类不~,虽久同理。”
悖
(bèi):
➀ 违背,相冲突。《周易·颐》:“十年勿用,道大~也。”《韩非子·定法》:“故新相反,前后相~。”引背叛,叛乱。《史记·匈奴列传》:“高后时单于书绝~逆。”
➁ 谬误,荒谬。《公孙龙子·白马》:“此天下之~言乱辞也。”《荀子·强国》:“若是其~缪也,而求汤、武之功,可乎?”
➂ 惑乱、糊涂。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:“先生老~乎?”
➃ 遮蔽。《庄子·胠(qū)箧》:“故上~日月之明。”
➄ bó。通“勃”。兴起的样子。《左传·庄公十一年》:“禹、汤罪已,其兴也~焉。”
誖
(bèi):
同“悖”。违背。《汉书·礼乐志》:“礼乐政刑四达而不~,则王道备矣。”
邶
(bèi):
周朝诸侯国名,在今河南淇县以北,汤阴东南一带。《诗经》“国风”中有“邶风”即邶地民歌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九年》:“请观于周乐······为之歌《邶》、《鄘(yōng)》、《卫》”
背
(bèi):
➀ 脊背。《盐铁论·利议》:“议论无所依,如膝痒而搔~。”(依:根据。)泛物体的背面,反面。《史记·绛侯周勃世家》:“狱吏乃书牍~示之。”(书:写。牍:公文。示之:请他看。)
➁ 背对着,与“向”相反。《周礼·秋官·司仪》:“不正其主面,亦不~客。”柳宗元《铙歌鼓吹曲·铁山碎》:“~北海,专坤隅。”(专坤隅:独占大地的一方。)这个意义有时又写作“偝”。
➂ 违反,违背。贾谊《治安策》:“若其它~理而伤道者,难遍以疏举。”(疏举:分条列举。)引背叛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布果~楚。”(布:人名。果:果然。)
➃ 背离,离开。《汉书·食货志上》:“时民近战国,皆~本趋势末。”曹植《洛神赋》:“~伊阙,越轘辕。”(伊阙、轘辕:地名。越:越过。)
➄ 背诵,凭记忆念出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粲传》:“人问曰:‘卿能闇诵乎?’曰:‘能。’因使~而诵之,不失一字。”
➅ bēi(杯)。背负。李商隐《李长吉小传》:“~一古破锦囊,遇有所得,即书投囊中。”这个意义后来写作“揹”,现又简化为“背”。
偝
(bèi):
背向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乡(xiàng)则不容,~则谩之。”(乡:面向。)引背弃。《礼记·坊记》:“利禄先死者而后生者,则民不~。”
鞁
(bèi):
鞍辔(pèi)等车驾具的统称。《国语·晋语九》:“吾两~将绝,吾能止之。”(绝:断。)
鞴
(bèi):
➀ 把鞍辔等套在马身上。杜甫《短歌行·赠四兄》:“长安秋雨十日泥,我曹~马听晨鸡。”(曹:辈。)
➁ bài。皮革制的鼓风囊。陈亮《贺新郎·酬辛幼安再用韵见寄》:“天地洪炉谁扇~?”
➂ bù(步)。[鞴靫(chā)]盛箭器。刘祁《征妇词》:“恨妾不为金~~,在君腰下随风埃。”
靫:古汉语字典第10版中备注为: chā。而百度汉语则为chá。
备
(bèi備、俻):
➀ 完备,齐全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养~而动时,则天不能病。”(衣食齐备充足,又按时活动,那么天也不能使人生病。养:给养,指衣食。)成语有“德才兼备”、“求全责备”。
➁ 防备,准备。《孙子兵法·计篇》:“攻其无~,出其不意。”杜甫《石壕吏》诗:“犹得~晨炊。”(还来得及准备早饭。)成语有“常备不懈”。引事先的准备,措施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事异则~变。”(世上的事情变了,治理的措施就要改变。)【辩】完,备。这两个字都有“全”的意思,但侧重点不同。“备”着重在数量,有“应有尽有”的意思,“养备而动时”不能换成“养完而动时”。“完”着重在完整,杜甫《石壕吏》“出入无完裙”,不能换成“出入无备裙”。
惫
(bèi憊):
疲乏,困顿。《周易·既济》:“三年克之,~也。”引衰惫,憔悴。《庄子·让王》:“孔子穷于陈蔡之间,七日不火食,藜羹不糁(sǎn),颜色甚~。”(不糁:不加米粒。)王安石《送僧无惑归鄱(pó)阳》诗:“晚扶衰~寄人间。”(扶衰惫:指勉强支撑着衰老疲惫的身体。寄:寄居。)
糒
(bèi):
干粮。《汉书·李陵传》:“令军士人持二升~,一半冰。”《齐民要术·飨饭》:“五月多作~,以供出入之粮。“
倍
(bèi):
➀ 一倍,加倍。《墨子·号令》:“皆~其爵赏。”《汉书·食货志上》:“田租口赋,盐铁之利,二十~于古。“王维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诗:”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~思亲。“
➁ 背向,背着。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”右~山陵。“(右:右面。)《淮南子·人间》:”单豹~世离俗,岩居谷饮,不衣丝麻,不食五谷。“(倍世:指脱离社会。)引违背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”~道而妄行,则天不能使之吉。“(道:自然规律。)又背叛,反叛。《史记·楚世家》:”~齐而合秦。“
被
(bèi):
➀ 被子。宋玉《招魂》:“翡翠珠被,烂齐光些。”(些:语气词。)引覆盖。张衡《东京赋》:“芙蓉覆水,秋兰~涯。”
➁ 施及,加于……之上。《尚书·尧典》:“光~四表。”(四表:四海之外。)《荀子·不苟》:“去乱而~之以治。”引蒙受,遭受。《墨子·尚贤中》:“下施之万民,万民~其利。”《汉书·赵充国传》:“身~二十余创。”(创:伤。)
➂ 介词。表示被动。《史记·屈原传》:“信而见疑,忠而~谤。“
➃ pī。通“帔”。披在肩上的披风或者斗篷。《左传·昭公十二年》:“王见之,去冠、~,舍鞭,与之语。”这个意义后来写作“帔”。又用为动词,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。《论语·宪问》:“微管仲,吾其~发左衽矣。”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将军身~坚执锐。”(坚:指坚固的铠甲。锐:指锐利的兵器。)
➄ [被(pī)离]分散的样子。屈原《九章·哀郢》:“忠湛湛而愿进兮,妒~~而鄣之。“(湛湛:忠厚的样子。进:被进用。妒:指妒嫉的人。鄣:同”障“。阻挡。)➃之又及➄两个意义后来写作”披“。【辩】衾,被。见”衾“字。
辈
(bèi):
➀ 某一等级、某一类别的人或物。《史记·孙膑传》:“马有上、中、下~。”李商隐《行次西郊传》诗:“因令猛毅~,杂牧升平民。”(猛毅辈:指唐时性情猛暴的藩镇将领。牧:治理。)
➁ 放在数字后面,表示同类的人或物的多数。孙樵《书褒城驿壁》:“一岁宾至者不下数百~。”(岁:年。宾:客人。)
➂ 代,辈分(后起意义)。《晋书·吐谷浑传》:“当在汝之子孙~耳。”
➃ 批。《史记·张耳陈馀列传》:“使者往十余~辄死,若何以能得王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