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
(ān):
➀ 安宁,安定。《诗经·小雅·棠棣(táng dì)》:“丧乱既平,既~且宁。”《荀子·王霸》:“国~则无忧民。”
➁ 安稳,稳固。 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“风雨不动~如山。” 引妥当。 王充《论衡·自纪》:“世书俗说,多所不~。”
➂ 安逸,安乐。 陈亮《上孝宗皇帝第一书》:“一日之苟~,数百年之大患也。”(苟:苟且,得过且过。)
➃ 安心。 《三国志·魏书·司马朗传》:“郊境之内,民不~业。”
➄ 安放,设置(后起意义)。 陆游《东阳道中》诗:“先~笔砚对溪山。”
➅ 疑问代词。什么,什么地方。《左传·僖公十四年》:“皮之不存,毛将~傅?”(傅:附着。)《汉书·高帝纪》:“羽问:‘沛公~在?’” 又怎么,哪里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陈涉太息曰:‘燕雀~知鸿鹄之志哉!’”(太息:长叹息。)
庵
(ān):
➀ 圆形草屋。《南齐书·竟陵文宣王子良传》:“编草结~,不违凉暑。”特用为书斋名。如陆游有“老学庵”。
➁ 佛寺。(晚起意义)。多指尼姑居住的。如红楼梦里有“水月庵”。
➂(yǎn)。通“奄”。忽然。《隶释·卫尉衡方碑》:“受任浃(jiā)旬,~离寝疾。“(浃(jiā)旬:十天,一旬。浃:周匝。)
谙
(ān):
➀ 熟悉,熟识。《晋书·刑法志》:“故~事识体者,善权轻重,不以小害大,不以近妨远。”(权:衡量。)白居易《忆江南》词之一:“江南好,风景旧曾~。”
媕
(ān):
[媕娿(ē)] 无所可否,曲意迎合。韩愈《石鼓歌》:“中朝大夫老于事,讵(jù)肯感激徒~~。”(讵:哪里。)《容斋随笔》卷四:“~~当位,左掣(chè)右壅(yōng)。”
啽
(ān):
➀ [啽呓(yì)]说梦话。《列子·周穆王》:“眠中~~呻呼,彻旦息焉。”
➁ [啽默]缄(jiān)默不言。《新唐书·杨玚(chàng)传》:“公卿~~唯唯,独玚抗议。”
➂ [啽哢(lòng)]鸟鸣声。柳宗元《乞巧文》:“抽黄对白,~~飞走。”
盦
(ān):
➀ 古代的一种器皿。陶宗仪《辍(chuò)耕录》卷一七:“古器之名则有……壶、~、瓿(bù)。”(瓿:小瓮。)
➁ 覆盖。《本草纲目·草部·续断》:“闪肭(本读 nà,在此读 nǜ)骨节,用接骨草叶捣烂~之,立效。”(肭:残。)
➂ 通“菴(庵,前者为繁体字,后者为简体字)”。圆形草屋。《清稗(bài)类钞·孝友》:“乃筑风木~以避寒暑。”又用于人名或书斋名。
韽
(ān):
➀ 声音微弱。《周礼·春宫·典同》:“微声~。”(微:指微小的钟。)刘基《大热遣怀》诗:“鸟兽声尽~。”
犴
(àn):
➀ 古代北方的一种野狗。 司马相如《子虚赋》:“其下则有白虎玄豹,蟃蜒(wàn yán)貙(chū)~。”(蟃蜒,貙:野兽名。)
➁ 古代乡亭的牢狱。 《荀子·宥(yòu)坐》:“狱~不治。“(不治:指处理得不当。)
岸
(àn):
➀ 河岸。 《诗经·卫风·氓(méng)》:“淇(qí)则有~。”(淇:淇水。)
➁ 崖。 《荀子·宥(yòu)坐》:“三尺之~而虚车不能登也。“(虚车:空车。)
➂ 高。 《汉书·江充传》:”充为人魁~。“(魁:大。)又如”伟~“、”傲~“。
➃ [岸帻(zé)]把帻(一种头巾)掀起露出前额。形容态度洒脱,不拘束。 《晋书·谢奕传》:“~~笑咏,无异常日。”(笑咏:谈笑咏诗。)
➄ [岸狱]牢狱。杨万里《与张严州敬夫书》:“某初至,见~~充盈。”也作“犴狱”。【辩】岸,涯,垠。见“垠”字。
按
(àn):
➀ 用手压或者摁。《史记·绛侯周勃世家》:“于是天子乃~辔(pèi)徐行。”(辔:缰绳。徐:慢慢地。)
➁ 压抑,止住。《管子·霸言》:“~强助弱。”成语有“按兵不动”。
➂ 考察。 贾谊《治安策》:“~之当今之务。”
➃ 按照,依照。《商君书·君臣》:“缘法而治,~功而赏。“(缘:依照。)成语有”按部就班“。
➄ 巡行,巡视。《史记·卫将军骠骑列传》:”遂西定河南地,~榆溪旧塞。“(榆溪:地名。塞:边塞。)
➅ 于是,就。《荀子·富国》:“我~起而治之。”【辩】按,抑。“按”、“抑”都有向下压的意思,但“抑”比“按”程度重,并且常用于压抑等抽象意义。
案
(àn):
➀ 有短脚盛食物的木托盘。《史记·田叔列传》:“赵王张敖自持~进食,礼恭甚。”
➁ 几案,矮长桌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周瑜传》裴松之注:“权拔刀斫(zhuó)前奏~。”(权:孙权。奏案:接受奏本的几案。)
➂ 文书,案卷。《新唐书·陆贽(zhì)传》:“视~籍烦简。”(籍:指记录的本册。)
➃ 用手压或摁。《史记·魏其武安侯列传》:“~灌夫项令谢。”(灌夫:人名。项:脖颈。谢:道歉。)《庄子·盗跖(zhí)》:“~剑瞋目,声如乳虎。”(瞋目:瞪眼。乳虎:刚生子的母虎。)
➄ 压抑,止住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何不~兵束甲?”(束甲:捆起铠甲,指停止战争。)
➅ 考察,核实。王充《论衡·问孔》:“~贤圣之言,上下相违。”(相违:互相矛盾。)[案问]审问,审查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于是使御史悉~~诸生。”(御史:官名。)
➆ 巡行,巡视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宣王~行其营垒处所,曰:‘天下奇才也。’”
➇ 按照,依照。《韩非子·孤愤》:“~法而治官。”(按照法令来做官。)
➈ 于是,就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财物积,国家~自富矣。”
上述➃➄➅➆➇➈又写作“按”。
晻
(àn):
➀ 暗。《汉书·元帝纪》:“阴阳未调,三光~昧。”又用于抽象意义。《荀子·不苟》:“是奸人将以盗名于~世者也。”
➁ [晻(ǎn)蔼]阴翳的样子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扬云霓之~~兮,鸣玉鸾之啾啾。”
➂ [晻晻(yǎn yǎn)]日无光。刘向《九叹·惜贤》:“日~~而下颓。
暗
(àn):
➀ 昏暗不明。李白《古风五十九首》之二十四:“大车扬飞尘,亭午~阡陌。”(亭午:正午。阡陌:道路。)喻政治黑暗。洪秀全《原道醒世训》:“乱极则治,~极则光。”
➁ 愚昧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后主传》:“否(pǐ)德~弱。”(道德低下,愚昧无能。否德:不德。)
➂ 不明显的,不公开的。陆游《入蜀记》卷六:“龙门水尤湍急,多~石。”《金史·世宗纪中》:“此辈~察明访皆著政声。”(政声:指做官的好声誉。)o又o默默地,悄悄地。杜甫《可叹》诗:“群书万卷常~诵。”
闇
(àn):
➀ 昏暗。王逸《九思·守志》:“彼日月兮~昧。“(昧:昏暗无光。)引黄昏或夜间。《礼记·祭义》:”周人祭日,以朝及~。”喻政治黑暗。《商君书·说民》:“治明则同,治~则异。”(同:指上下一心。异:指上下离散。)
➁ 愚昧。曹操《陈损益表》:“以~钝之才,而奉明明之政。”
➂ 默默地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粲(càn)》:“卿能~诵乎?”
➀➁➂又写作“暗”。
➃ (yǎn)通“奄”。忽然。傅毅《舞赋》:“~复辍(chuò)已。”(复:又。辍已:停止。)
➄ [谅闇(ān)]帝王居丧。《礼记·丧服四制》:“高宗~~。”亦作“亮闇”、“谅阴”、“梁阴”。
黯
(àn):
➀ 深黑色。蔡邕(yōng)《述行赋》:“玄云~以凝结兮。”(玄:黑色。以:而。)
➁ [黯然]黑的样子。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丘得其为人,~~而黑。”引神情沮丧的样子。江淹《别赋》:“~~销魂者,唯别而已矣!”(销魂,形容人极度悲伤忧愁。)
➂ 昏暗。江淹《齐太祖高皇帝诔》:“日月郁华,风云~色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