逼
(bī偪):
➀ 强迫,威胁。《孟子·万章上》:“而居尧之宫,~尧之子,是篡也,非天与也。”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:“我有亲父母,~迫兼弟兄。”
➁ 接近,迫近。《水经注·沔(miǎn)水》:“又有白马山,山石似马,望之~真。”李嘉祐《常州韦郎中泛舟见饯》诗:“~岸随芳草。”
➂ 狭窄。《荀子·赋篇》:“入郄(xì)穴而不~者。”(郄:隙,裂缝。)
鎞
(bī):
➀ 首饰名,即钗(釵)。寒山《诗》之三十五:“罗袖盛梅子,金~挑笋芽。”
➁ 古代医生用以治疗眼病的器械。《北史·孝行传·张元》:“其夜梦见一老翁以金~疗其祖目。”
➂ 通“篦”。篦子。皮日休《鸳鸯》诗:“细~雕镂费深功。”
鼻
(bí):
➀ 鼻子。《荀子·荣辱》:“口辩酸咸甘苦,~辩芬芳腥臊。”
➁ 器物上凸显以供把握的部位。《隋书·礼仪志》:“铜印铜~。”
➂ 孔。庾信《七夕赋》:“针~细而穿空。”
➃ 初,开始。扬雄《方言》卷十三:“~,始也。兽之初生谓之~,人之初生谓之首。梁益之间谓~为初,或谓之祖。”[鼻祖]最初的祖先。《汉书·扬雄传》:“有周氏之婵嫣兮,或~~于汾隅。”(我是有周氏的后代,有周氏有一分支是我最初的祖先,住在汾河边上。有周氏:氏族名。婵嫣:连绵不绝,指后代。)
匕
(bǐ):
➀ 食器,勺子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先主传》:“先主方食,失~箸(zhù)。”(箸:筷子。)
➁ 箭头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六年》:“射之中楯(dùn)瓦……~入者三寸。”
➂ [匕首]短剑。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:“曹沫执~~劫齐桓公。”柳宗元《古东门行》:“冯敬胸中函~~。”(函:指插入。)
比
(bǐ):
➀ 并列,挨着。刘勰《文心雕龙·情采》:“五音~而成韶夏。”(韶夏:指古代音乐。)《韩非子·说难》:“是~肩接踵而生也。”(踵:脚后跟。)[比邻]近邻。王勃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: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~~。”
➁ 副词。接连地。《汉书·外戚传》:“~三年日蚀。”[比比]每每,频频。《汉书·哀帝纪》:“郡国~~地动。”(地动:地震。)o引o处处,到处。陆游《上殿劄(zhā)子》:“行之数年……帅臣监司之加职者又~~而有。”又如“比比皆是”。
➂ 勾结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君子周而不~,小人~而不周。”(周:结合。)“比周”常连用。《韩非子·孤愤》:“朋党~周以弊主。”(结党营私,蒙蔽君主。)成语有“朋比为奸。”
➃ 及,等到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先主传》:“~到当阳,众十余万。”(当阳:地名。)以上➀-➃四项意义旧读bì。
➄ 顺从,和顺。《诗经·大雅·皇矣》:“王此大邦,克顺克~。”(克:能。)
➅ 比较。屈原《九章·涉江》:“与天地兮~寿,与日月兮齐光。”o又o比拟,认为和……一样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每自~于管仲、乐毅。”
➆ 比喻。这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。白居易《与元九书》:“讽君子小人则引香草恶鸟为~。”(讽:用含蓄的话说明。)
妣
(bǐ):
母亲。《周易·小过》:“遇其~。”o特o死去的母亲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生曰父,曰母,曰妻,死曰考、曰~、曰嫔。”《新唐书·高祖本纪》:“追谥……~独孤氏曰元贞皇后。”(独孤:姓。)o又o祖母以上的女性祖先。欧阳修《泷冈阡表》:“曾祖~,累封楚国太夫人。”
秕
(bǐ粃):
不饱满的谷粒。《尚书·仲虺(huǐ)之诰(gào)》:“若苗之有莠,若粟之有~。”o喻o坏,不好。《国语·晋语七》:“公使祁午为军尉,殁平公,军无~政。”o又o败坏。《后汉书·安帝纪赞》:“安德不升,~我王度。”(度:法度。)
彼
(bǐ):
➀ 指示代词。那,与“此”相对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~一时此一时也。”《战国策·秦策二》:“息壤在~。”(息壤:地名。)
➁ 别人,对方,与“己”、“我”相对。《孙子兵法·谋攻》:“知~知己,百战不殆。”(殆:危险。)《荀子·议兵》:“~畏我威。”o又o第三人称代词。他,他们。《韩非子·说疑》:“~又使谲诈之士。”(谲诈:玩弄手段。)贾谊《治安策》:“~且为我死。”
笔
(bǐ筆):
➀ 笔。《战国策·齐策六》:“取~牍受言。”(牍:写字用的狭长木板。)
➁ 书写,记载。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至于为《春秋》,~则~,削则削,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。”(削:指删除。)
➂ 笔迹,书画墨迹。《新唐书·李白传》:“观公~奇妙,欲以藏家尔。”(藏:珍藏。)
➃ 散文,与韵文相对。刘勰《文心雕龙·总术》:“今之常言,有文有~,以为无韵者~也,有韵者文也。”
俾
(bǐ):
➀ 使。《诗经·邶风·绿衣》:“我思古人,~无訧(yóu,言字旁也可以写作讠)兮。”(訧:过失。)陆机《辩亡论上》:“乃~一介行人抚巡外域。”(一介:一个。行人:外交使节。)
➁ [俾倪(pì nì)]1. 通“埤堄”。城上齿状的矮墙。《墨子·备城门》:“~~广三尺,高二尺五寸。”2. 通“睥睨”。斜视。有厌恶或轻蔑的意思。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:“(侯生)~~故久立,与其客语。”
鄙
(bǐ):
➀ 周代基层行政区划,五百户为鄙。《周礼·地官·遂人》:“五家为邻,五邻为里,四里为酂(zàn),五酂为~,五~为县。”
➁ 边疆,边远的地方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六年》:“齐孝公伐我北~。”《韩非子·存韩》:“边~残。”(边疆残破。)
➂ 庸俗,浅陋。《论语·子罕》:“吾少也贱,故多能~事。”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肉食者~,未能远谋。”(肉食者:指有权位的贵族。)
➃ 看不起,轻视。《左传·宣公十四年》:“过我不假道,~我也。”
➄ 谦词。谦称自己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~臣不敢以死为戏。”白居易《答户部崔侍郎书》:“垂问以~况。”(垂:敬词,指对方。)又“鄙人”、“鄙夫”亦用作谦词。
币
(bì幣):
➀ 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三》:“请具车马皮~,愿君以此从卫君游。”o泛o用作礼物的玉、马、皮、帛等。《周礼·小行人》:“合六~。”
➁ 货币。《管子·国蓄》:“以玉为上~,以黄金为中~,以刀布为下~。”《史记·吴王濞(bì)列传》:“乱天下~。”
必
(bì):
➀ 一定,必然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三人行,~有我师焉。”《商君书·更法》:“治世不一道,便国不~法古。”o又o表示一定要实行。《汉书·宣帝纪》:“孝宣之治,信赏~罚。”(孝宣:汉宣帝。信赏必罚:奖赏守信用,刑罚坚决执行。)
➁ 完全肯定。《论语·子罕》:“子绝四:毋意,毋~,毋固,毋我。”
➂ 倘若,假如。《史记·蔺相如传》:“王~无人,臣愿奉璧往使。”杜荀鹤《题会上人院》诗:“~能行大道,何用在深山?”
苾
(bì):芳香。《大戴礼记·曾子疾病》:“与君子游,~乎如入兰芷之室。”(兰、芷:香草名。)[苾芬]芬芳,香。《诗经·小雅·楚茨》:“~~孝祀,神嗜饮食。”(孝祀:指奉献祭品。)后用以指代祭品。《后汉书·乐成靖王党传》:“乃敢擅损牺牲,不备~~。”(牺牲:祭祀用的牲畜。)
𮤲
(閟bì):
➀ 闭门。《左传·庄公三十二年》:“初,公筑台临党氏,见孟任,从之,~,而以夫人言,许之。”(孟氏:党氏之女。)
➁ 停止,终尽。《诗经·鄘风·载驰》:“视尔不臧,我思不~。”《左传·闵公二年》:“今命以时卒,~其事也。”(时:指十二月,十二月为四时之终。)
➂ 掩藏,掩蔽。《汉书·卢绾传》:“绾愈恐,~匿。”o引o掩埋。白居易《唐太原白氏之殇墓铭》:“埋魂~骨长夜台。”
➃ 通“秘”。幽深。《诗经·鲁颂·𮤲宫》:“𮤲宫有侐(xù),实实枚枚。”(有侐:清静。实实:坚固的样子。枚枚:细密的样子。)[𮤲宫]本指周祖先后稷之母姜嫄(yuán)之庙,后泛指祠堂。杜甫《古柏行》:“忆昨路绕锦亭东,先主武侯同~~。”
泌
(bì):
➀ 泉水涌出的样子。o又o涌出的泉水。《诗经·陈风·衡门》:“~之洋洋,可以乐饥。”(洋洋:水流的样子。乐饥:指乐而忘饥。)
➁ 过滤渣滓。《灵枢经·营卫生会》:“~糟粕,蒸津液,化其精微。”
駜
(bì駜):
马肥壮的样子。《诗经·鲁颂·有~》:“有~有~,~彼乘黄。”(有:形容词词头。乘黄:四匹黄马。)
柲
(bì):
➀ 兵器的柄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庐人》:“戈~六尺有六寸。”
➁ 弓檠(qíng),保护弓的一种器具。《仪礼·既夕礼》:“弓……有~。”
毖
(bì):
➀ 谨慎。《诗经·周颂·小毖》:“予其惩而~后患。”(予:我。惩:警戒。)成语有“惩前毖后”。
➁ 操劳。《尚书·大诰》:“无~于恤。”(恤:忧虑。)
➂ 通“泌”。泉水冒出的样子。左思《魏都赋》:“温泉~涌而自浪。”
毕
(bì畢):
➀ 打猎用的有长柄的网。王充《论衡·偶会》:“雁鹄集于会稽,去避碣石之寒,来遭民田之~。”(民田:指老百姓的田里。)o又o用毕猎取。《诗经·小雅·鸳鸯》:“鸳鸯于飞,~之罗之。”(罗:用网捉捕。)
➁ 完毕,结束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七年》:“楚子将围宋,使子文治兵于睽,终朝而~,不戮一人。”(睽:地名。)《荀子·王制》:“王者之事~矣。”o引o用尽,竭尽。《列子·汤问》:“吾与汝~力平险。”
➂ 都,全部。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天下遗文古事,靡不~集。”成语有“原形毕露”。
➃ 星宿名。二十八宿之一。《诗经·小雅·渐渐之石》:“月离于~,俾滂沱矣。”
荜
(bì蓽):
同“筚”。竹条或荆条编织的东西。《史记·楚世家》:“~露蓝蒌(lǚ),以处草莽。”(荜露:用荆竹编的车,即柴车。蓝蒌:褴褛,衣服破旧。草莽:乡野。)“荜露蓝蒌”形容创业艰难,后多作“荜路蓝缕”。陶潜《止酒》诗:“坐止高荫下,步止~门里。”
筚
(bì篳):
竹条或荆条编织的东西。《左传·襄公十年》:“~门闺窦之人。”(筚门:用竹条或树枝编织的栅栏门。闺窦:小门。筚门闺窦:泛指穷苦人家。)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~路蓝缕,以启山林。”(驾着柴车,穿着破衣服以开垦土地。形容创业的艰苦。筚路:指柴车。蓝缕:指破衣服。)成语有“筚路蓝缕”。
跸
(bì蹕):
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,禁止他人通行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:“天子命王设天子旌旗,出入称警~。“(王:即魏王,指曹操。警:警戒。)o泛o帝王出行的车驾。《宋史·寇准传》:“众请驻~以觇(chān)军势。”(驻:停留。觇:探视。)上述意义都可以写作“䟆(bì)”。
庇
(bì):
遮蔽。《墨子·公输》:“天雨,~其闾中。”(庇其闾中:在里巷里避雨。)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~天下寒士俱欢颜。”o引o庇护,保护。《宋史·侯益传》:“深~护之。”
陛
(bì):
台阶。贾谊《治安策》:“人主之尊譬如堂,群臣如~,众庶如地。故~九级上,廉远地,则堂高。”(廉:房屋的边。)o特o皇宫的台阶。潘岳《西征赋》:“觅~殿之余基。”[陛下]对皇帝敬称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今~~兴义兵,诛残贼,平定天下。”
狴
(bì):
监狱。《易林·比之否》:“失意怀忧,如幽~牢。”杜甫《有事于南郊赋》:“丛棘坼(chè)而~牢倾。”(坼:裂开。倾:倒塌。)又如“狴狱”。[狴犴]传说中的兽名,又指监狱。扬雄《法言·吾子》:“~~使人多礼乎?”(难道监狱能使人多礼吗?)
梐
(bì):
[梐枑]古时设置在官府门前以阻挡行人的障碍物,也叫行马。《周礼·天官·掌舍》:“设~~再重。”
闭
(bì):
➀ 关门。《左传·哀公十五年》:“门已~矣。”o泛o闭上。《史记·张仪列传》:“愿陈子~口,毋复言。”(陈子:陈轸。)成语有“闭目塞听”。o又o指闩(shuān)门的孔。《礼记·月令》:“修键~,慎管籥(yuè)。”(键:同“楗”,木闩。管籥:锁钥。)
➁ 堵塞,杜绝。《史记·乐书》:“礼者,所以~淫也。”《汉书·李寻传》:“~绝私路。”今有双音词“闭塞”、“闭锁”。o又o禁止。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晋饥,秦输之粟;秦饥,晋~之籴(dí)。”(饥:饥荒。籴:买进粮食。)
➂ 古时称立秋、立冬为闭。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:“凡分、至、启、~、必书云物。”(分:春分,秋分。至:夏至,冬至。启:立春,立夏。云物:云色。)
➃ 通“柲(bì)”。弓檠,一种护弓的用具。《诗经·秦风·小戎》:“交𮧴(韔chàng)二弓,竹~绲縢(gǔn téng)。”(𮧴:弓袋。绲:绳。滕:缠束。)
诐
(bì):
偏颇,邪僻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~辞知其所蔽,淫辞知其所陷。“(淫:过分。)又《滕文公下》:“息邪说,距~行。”(距:通“拒”,拒绝。)
髲
(bì):
假发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薛综传》:“珠崖之废,起于长吏睹其好发,髡(kūn)取为~。”(髡:剃去头发。)
畀
(bì):
给予。《诗经·鄘风·干旄(máo)》:“彼姝者子,何以~之?”(姝:美丽。)
痹
(bì痺):
中医指由风、寒、湿等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的病。《素问·痹论》:“风、寒、湿三气杂至,合而为~也。”o引o麻木。柳宗元《断刑论下》:“~不得摇。”(摇:摇动,活动。)
敝
(bì):
➀ 坏,破旧。《墨子·公输》:“邻友~轝(yú)而欲窃之。”(轝:同“舆”。车。)成语有“敝帚自珍”。
➁ 疲惫,衰败。《汉书·张敞传》:“吏民凋~。”(凋:指衰落。)《左传·哀公元年》:“吴曰~于兵。”(吴国因兵事而日益衰败。)
➂ 对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谦称。《左传·僖公二年》:“侵~邑之南鄙。”(敝邑:对本国的谦称。鄙:边疆。)又如“敝姓”、“敝处”。
➃ 通“蔽”。遮蔽。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:“上临山林,主自执宰~膝,道入登阶就坐。”(敝膝:衣前盖膝的围裙。)
蔽
(bì):
➀ 遮住,遮掩。屈原《九歌·国殇》:“旌~日兮敌若云。”(旌:旗子。)o引o掩饰,隐藏。《管子·内业》:“全心在中,不可~匿。”柳宗元《三戒·黔之驴》:“~林间窥之。”(窥:从缝隙里看。)
➁ 蒙蔽。《荀子·解蔽》:“凡人之患,~于一曲,而闇于大理。”(一曲:指事理的一端。闇:不明白。)
➂ 概括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《诗》三百,一言以~之,思无邪。”
➃ [~芾]幼小的样子。《诗经·召南·甘棠》:“~~甘棠,勿翦勿伐。”一说茂盛的样子。【辩】掩,蔽。这两个字都有遮盖的意思。但是“掩”比较具体,“蔽”比较抽象。“蒙蔽”的意义是“掩”所没有的。【辩】蔽,荫,见“荫(蔭)”字。
弊
(bì):
➀ 破,坏。《国语·晋语六》:“今吾司寇之刀锯日~。”(司寇:官名。)《晏子春秋·杂篇下》:“乘~车,驾驽马。”
➁ 困乏,疲惫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曹操之众,远来疲~。”[弊弊]辛劳疲困的样子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之人也,之德也,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(qí)乎乱,孰~~焉以天下为事!”(蕲:通“祈”。祈求。)
➂ 弊病,害处。《旧唐书·黄巢传》:“皆指目朝政之~。”(指目:指责。)成语有“兴利除弊”。o引o有害的。王安石《上皇帝万言书》:“变更天下之~法。”
➃ 通“蔽”。蒙蔽,欺骗。《韩非子·孤愤》:“朋党比周以~主。”(朋党:指为争权夺利、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。比周:勾结。)
➄ 通“敝”。谦称。《吕氏春秋·审应》:“~邑不敢当也。”
庳
(bì):
➀ 房屋低矮。《吕氏春秋·召类》:“西家高,吾宫~。”(宫:房舍。)o泛o低矮,低下。《吕氏春秋·博志》:“果实繁者木必~。“韩愈《进学解》:“计班资之崇~。”(班资:指官位、资历。)
➁ [有庳]古国名。
婢
(bì):
使女,女仆。桓宽《盐铁论·剌权》:“妇女被罗纨,~妾曳絺紵(chī zhù)。”(絺紵:细苎(zhù)麻布。)白居易《续古》诗:“豪家多~仆,门内颇骄奢。”(骄奢:骄横奢侈。)成语有“奴颜婢膝”。
裨
(bì):
见“裨(pí)”。
髀
(bì):
➀ 大腿。《礼记·深衣》:“带,下毋厌(yā)~。”(厌:压。)o又o大腿骨。《礼记·祭统》:“骨有贵贱,殷人贵~,周人贵肩。”
➁ 测定日影的表。《晋书·天文志》:“~,股也;股者,表也。”
毙
(bì斃、獘):
因病或伤身体倒下去。《左传·哀公二年》:“郑人击简子中肩,~于车中。”o引o死。《左传·僖公四年》:“与犬,犬~。与小臣,小臣亦~。”【辩】偃,僵,仆,跌,毙。见“偃”字。
贔
(bì):
巨大、猛壮的样子。《水经注·河水》:“其水尚崩浪万寻,悬流千丈,浑洪~怒,鼓若山腾。”[贔屓(xì屃、屭)]猛壮有力的样子。张衡《西京赋》:“巨灵~~。”
愎
(bì):
任性,固执。《韩非子·十过》:“贪~喜利,则灭国。”成语有“刚愎自用”。
弼
(bì):
➀ 矫正弓弩的工具。o引o纠正。《尚书·益稷》:“予违汝~,汝无面从,退有后言。”(予违汝弼:我违道,你当纠正过失。)《晋书·武帝纪》:“择其能正色~违。”(正色:指严肃的态度。违:过失。)
➁ 辅佐,辅助。《尚书·泰誓》:“尔尚~予一人永清四海。”o又o辅佐之人。《尚书·说命上》:“梦帝赍(jī)予良~。”(赍:赠送。)
辟
(bì闢):
➀ 法度,法律。《诗经·小雅·雨无正》:“~言不信,如彼行迈,则靡所臻。”(不听信合乎法度的话,就像走路没有目标。迈:走。靡:没有。臻:至。)
➁ 治理。《尚书·金縢》:“我之弗~,我无以告我先王。”o特o治罪,惩罚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先王之命,唯罪所在,各致其~。”o又o罪,罪行。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土不备垦,~在司寇。”(司寇:官名。)
➂ 君主。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有声》:“皇王维~。”(皇王:指周武王。维:句中语气词。)又如“复辟”。
➃ 征召。《晋书·谢安传》:“初~司徒府,除佐著作郎。”(当初受司徒府的征召,拜官为佐著作郎。除:拜官。)
➄ 躲开,避免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~兄离母,处于於陵。”(於陵:地名。)《史记·张丞相列传》:“高祖尝~吏。”这个意义后来又写作“避”。
➅ [辟易]退走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瞋目叱之,赤泉侯人马俱惊,~~数里。”
➆ 通“躄”。腿瘸。《荀子·正论》:“王梁造父者,天下之善驭者也,不能以~马毁舆致远。”
➇ pì(僻)。开垦,开辟。《商君书·弱民》:“农~地。”《盐铁论·地广》:“周宣王~国千里。”o引o消除,排除。《荀子·成相》:“~除民害。”这个意义后来写作“闢”。
➈ pì(僻)。偏僻。《史记·范雎传》:“秦国~远。”o又o邪僻。《商君书·弱民》:“境内之民无~淫之心。”(僻淫:邪僻,淫乱。)这个意义后来又写作“僻”。
➉ pì。通“譬”。比如,打比方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~之是犹立直木而求其景(yǐng)之枉也。”(景:影子。枉:弯曲。)
壁
(bì):
➀ 墙。《汉书·司马相如传》:“相如与(卓文君)驰归成都,家徒四~立。”(徒:仅仅。)o引o陡峭的山崖(后起意义)。郦道元《水经注·庐江水》:“高~缅然与霄汉连接。”(缅然:遥远的样子。霄汉:指天。)
➁ 军营的围墙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及楚击秦,诸将皆从~上观。”o引o军营。《汉书·高帝纪上》:“帝晨驰入韩信、张耳~,而夺之军。”(帝:指刘邦。)
➂ 星宿名。二十八宿之一。
擗
(bì):
➀ 捶胸。《孝经·丧亲》:“~踊哭泣。”(踊:顿脚。)
➁ 分开,裂开。屈原《九歌·湘夫人》:“罔薜荔兮为帏,~蕙櫋(mián)兮既张。”(分开蕙草以覆盖屋櫋。)曹植《送应氏》诗:“宫室尽烧焚,垣墙皆顿~。”o引o分析。梅尧臣《读月石屏诗》:“苏子苦豪迈,何用强引犀角蚌蛤巧~析。”
网络上查找该字不是读bì,而是pǐ,但古汉语常用字典第10版(2005版)读作bì,此处有待考究。
薜
(bì):
➀ [薜荔]一种常绿灌木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贯~~之落蕊。”(蕊:花。)
➁ bó(伯)。破裂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旊人》:“凡陶旊(fǎng)之事,髺貇(yuè kěn)~暴不入市。”(旊:用黏土捏制陶器。髺:指形体歪斜。貇:损伤。暴:损坏。)
➂ pì。通“僻”。偏僻。《汉书·扬雄传上》:“狭三王之厄~。”(厄薜:指险要偏僻之处。)
嬖
(bì):
宠爱。《史记·周本纪》:“幽王~爱褒姒。”(幽王:指周幽王。褒姒:人名。)o又o受宠的人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弃~宠而用三良。”(良:贤良的人。)
璧
(bì):
平而圆、中心有孔的玉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臣愿奉~往使。”(奉:捧。使:出使。)
襞
(bì):
折叠衣服。《汉书·扬雄传上》:“芳酷烈而莫闻兮,固不如~而幽之离房。“(离房:别房,另外的房子。)王勃《铜雀妓》诗:”锦衾(qīn)不复~。“(衾:被子。)o泛o折叠。刘禹锡《乐天寄忆旧游因作报白君以答》:“酒酣~笺飞逸韵,至今传在人人口。”
躄
(bì躃):
➀ 两腿瘸。《礼记·王制》:”瘖(yīn)、聋、跛、~、断者、侏儒,百工各以其器食(sì)之。“(瘖:哑。)《史记·平原君列传》:”民家有~者,槃(pán)散行汲。“(槃散:蹒跚,行走不稳的样子。)
➁ 仆倒。法显《佛国记》:“王来见之,迷闷~地,诸臣以水洒面,良久乃苏。“
碧
(bì):
青绿色的玉石。《汉书·司马相如传》:“锡~金银,众色炫耀。”(炫耀:光彩夺目。)成语有“金碧辉煌”。o又o浅蓝色或青绿色。杜甫《越王楼歌》:“孤城西北起高楼,~瓦朱甍(méng)照城郭。”(朱甍:红色的屋脊。)[碧落]天空。白居易《长恨歌》:“上穷~~下黄泉,两处茫茫皆不见。”【辩】青,苍,碧,绿,蓝。见“蓝”字。
觱
(bì):
➀ [觱发(bō)]大风撼物声。《诗经·豳(bīn)风·七月》:“一之日~~。”(一之日:指周历一月,即夏历的十一月。)
网上读作“bì fā”,这里古汉语字典读作“bì bō”,待考究。
➁ [觱沸]泉水涌出的样子。《诗经·小雅·采菽》:“~~槛泉,言采其芹。”(槛泉:通“滥泉”,喷涌而出的泉水。言:动词词头。)
篦
(bì):
篦子,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用具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钿头银~击节碎。”(钿头:两头镶有花钿。击节:打拍子。)o又o用为动词。用篦子梳头。杜甫《水宿遣兴奉呈群公》诗:“耳聋须画字,发短不胜~。”
韠
(bì):
蔽膝,古代官服上的一种皮制装饰。《礼记·玉藻》:“~,君朱,大夫素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