猜
(cāi):
怀疑。《左传·昭公七年》:“虽吾子亦有~焉。”《后汉书·申屠刚传》:“平帝时,王莽专政,朝多~忌。”【注意】古代汉语中,“猜”字不当“猜测”讲。
才1
(cái):
➀ 才能。《论语·泰伯》:“如有周公之~之美,使骄且吝,其余不足观也。”成语有“才疏学浅”、“才轻德薄”。又人才,有才能得人。曹操《求贤令》:“唯~是举,吾得而用之。”(唯才是举:推举有才能的人。)
➁ 副词。刚刚,仅仅。《晋书·谢混传》:“~小富贵,便豫人家事。”(豫:干预。)
➂ 通“裁”。裁决。《战国策·赵策一》:“今有城市之邑(yì)七十,愿拜内(nà)之于王,唯王~之。”(内:通“纳”。接纳,交纳。)
才2
(纔(cái)):
➀ 副词。刚刚,方才。晁错《言守边备塞疏》:“救之,少发则不足,多发,远县~至,则胡又已去。”(远县:指远县的军队。胡:指匈奴。)
➁ 副词。仅仅,只。 陶潜《桃花源记》:“初极狭,~通人。”
材
(cái):
➀ 木材,木料。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上》:“~木尽则无以为守备。”(守备:指防备用的器物。)引 材料,原料。《管子·小问》:“致天下之精~,来天下之良工,则有战胜之器矣。”(致:使……到来。器:用具。)特 棺材。《陈书·周弘直传》:“气绝已后,便买市中见~,~必须小形者。”
➁ 通“才”。才能。《史记·淮南王刘安传》:“~干绝人。”柳宗元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:“仆~不足。”(仆:自称的谦词,相当于我。)引 有才能的。《韩非子·饰邪》:“奸臣愈进而~臣退,则主惑而不知所行。”(主:君主。惑:迷惑。)
➂ 通“裁”。成,成就。《荀子·富国》:“治万变,~万物,养万民。”
财
(cái):
➀ 财物。《韩非子·说难》:“暮而果大亡其~。”(果:果然。亡:丢失。)又 财富,财产。《荀子·成相》:“务本节用~无极。”(务本:致力于农业。极:穷尽。)《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》:“凡天下婚姻不论~。”
➁ 通“裁”。成,成就。《荀子·非十二子》:“~万物,长养人民。”
➂ 通“材”。木材,木料。贾思勰《齐民要术序》:“殖~种树。”(殖:植。)又 材料。《墨子·尚贤下》:“有一衣裳之~不能制,必索良工。”
➃ 通“裁”。裁决。晁错《言兵事疏》:“唯陛下~择。”
➄ 通“才”。副词。仅仅。《汉书·李广利传》:“士~有数千。”
裁
(cái):
➀ 裁衣服。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:“十三能织素,十四学~衣。”(素:白色丝织品。)引 剪裁,删减。刘勰《文心雕龙·镕裁》:“剪截浮词谓之~。”(截:去掉。浮词:指无用的话。)《国语·吴语》:“~其有余,使贫富皆利之。”
➁ 裁决。《韩非子·初见秦》:“臣愿悉言所闻,唯大王~其罪。”(唯:表示希望。)[自裁]自杀。贾谊《治安策》:“其有大罪者,闻命则北面再拜,跪而~~。”
➂ 成,成就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故序四时,~万物,兼利天下。”
➃ 样式,风格。张衡《西京赋》:“取殊~于八都。”(从八方取来不同的建筑样式。八都:指八方。)《宋书·谢灵运传》:“延年之体~明密。”(颜延年的文章风格明白细致。)
➄ 通“才”。副词。仅仅,刚刚。《汉书·高惠高后文功臣表》:“户口可得而数,~什二三。”(户口可以统计出来的仅有十分之二三。)徐宏祖《徐霞客游记·楚游日记》:“抵透光处,炬~尽。”(抵:到达。炬:火把。)
采1
(cǎi):
➀ 摘取。《诗经·周南·关雎》:“参差荇菜,左右~之。”(参差:不齐的样子。荇菜:一种水生植物。)引 收集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:“古有~诗之官。”又 选择,采取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~上古帝位号,号曰‘皇帝’。”这个意义后来写作“採”,现简化为“采”。
➁ 彩色的丝织品。晁错《论贵粟疏》:“衣必文~。”(文:指色彩华美。)这个意义后来写作“綵”。
➂ 彩色。《荀子·正论》:“衣被赜服五~。”(衣被:指衣着。服:穿。)这个意义后来写作“彩”。引 文章的词藻。刘勰《文心雕龙·情采》:“繁~寡情,味之必厌。”(堆砌词藻、缺乏思想感情的文章,读起来必然令人厌烦。)又 神采,神态。《汉书·霍光传》:“天下想闻其风~。”李白《白马篇》:“酒后竞风~,三杯弄宝刀。”(竞:比。弄:耍弄。)
➃ 木名。即“栎”,又叫“柞树”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~椽(chuán)不斲斲(zhuó)。”(采椽:柞木椽子。斲:指修饰。)【注意】这个意义只用在“采椽”这个词组里,后来又写作“棌”。
➄ 理睬,理会。(后起意义)。杜荀鹤《登灵山水阁贻钓者》诗:“未胜渔父闲垂钓,独背斜阳不~人。”这个意义后来写作“睬”。
➅(cài)菜。古代卿大夫受封的土地。也称“采地”、“采邑”、“食邑”。《汉书·刑法志》:“此卿大夫~地之大者也。”这个意义后来写作“寀”或“埰”。
采2
(cǎi 採):
摘取。《晋书·刘琨传》:“古语云,山有猛兽,藜藿(líhuò)为之不~。”(古话说,山上有猛兽,野菜就没人去采了。藜藿:指野菜。)引 收集,选择。《晋书·谢尚传》:“尚于是~拾乐人,并制石磐,以备太乐。”
彩1
(cǎi):
➀ 彩色,光彩。张衡《南都赋》:“金~玉璞。”(璞:未经雕琢的玉石。)引 文章的词藻。《宋书·颜延之传》:“延之与陈郡谢灵运俱以词~齐名。”又 神采,神态。《晋书·王戎传》:“幼而颖悟,神~秀撤。”
➁ 博戏中的胜利品。李白《送外甥郑灌从军》诗:“六博争雄好~来,金盘一掷万人开。”【辩】彩,綵。见“彩2”。
彩2
(cǎi 綵):
彩色的丝织品。《后汉书·安帝纪》:“食不兼味,衣无二~。”(兼味:指两种以上的食品。二彩:指两种色彩的衣服。)【辩】彩,綵。古代“彩”和“綵”是两个字,“綵”仅用于彩色的丝织品,而“彩”则当彩色、光彩讲。
寀
(cǎi):
➀(cài)采地,古代卿大夫的封地。字本作采。
➁ [僚寀]同僚,同事的官员。《晋书·王戎传》:“虽位总鼎司,而委事~~。”(鼎司:指重臣的职位。)
蔡
(cài):
➀ 占卜用的大龟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且致大~焉。”(致:送给。)
➁ 周代诸侯国,在今河南上蔡县和新蔡县一带。
➂ sà(萨)。通“𥻦”。流放。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:“周公杀管叔而~蔡叔。”(管叔、蔡叔:人名。)